石砭峪新村環境優美。 (記者 王旭東 攝)
打開窗戶望得見南山,走出庭院聽淙淙山泉。
當第一場雪覆蓋秦嶺,走進長安區五台街辦石砭峪新村,仿佛走進了一幅淡雅清遠的水墨畫。白墻灰瓦整齊排列的兩層房屋,在青山的映襯下顯得幽靜恬淡;細細的雪花飄灑在翠綠的草坪和松樹上,白綠相間的畫面令人心曠神怡;整個村子乾淨整潔,村內衛生院、幸福院、籃球場、健身器材一應俱全……
石砭峪新村位於長安區五台街道南部,由原石砭峪山區的羅漢坪、老龍橋、青岔、小馬杓、四岔、大瓢、關廟七個村移民搬遷後合併而成。早在2013年7月,涉及7個村26個小組、488戶1749人的石砭峪新村就開工建設。村支書曹乃會:“新村建設安置房460戶,安置樓6棟,並配套建設了水、電、路、醫療衛生、活動廣場、幸福院等公共設施,對石砭峪原七個村488戶進行了集中安置。”
從土坯房搬進小洋房,生活環境變美了,但如何徹底改變村民以往的生活習慣,讓美麗鄉村一直美下去,也成了新難題。“長安區提出把大學城建成創新創業樂園,把城市建成宜居宜業公園,把鄉村建成和諧美麗花園,全力打造國家康養民宿示範區、國家鄉村振興示範區、國家校地融合示範區的‘三園’建設,移民搬遷後,我們就全力推進‘清潔鄉村’行動,把石砭峪新村打造成一個乾淨整潔、舒適宜居的魅力新農村。”曹乃會説。
五台街道石砭峪新村對新村內的各個街道、農戶門前、環村道路進行了逐一排查,7名村幹部包抓全村7條街道400多戶群眾,對進村道路、村內道路兩側全面進行綠化,栽植了銀杏、雪松、玉蘭、石楠、枇杷、薔薇等共500余株,在新村村口建成景觀節點2個;完成了村莊雨水管道、污水管網鋪設;實施了村莊點亮工程,在村主、次幹道安裝太陽能路燈128盞。
不僅環境美了,村民們也不再單純地靠山吃飯。“現在正式搬遷也有5個多月了,入住的村民有30%,七成多住房已裝修或正在裝修。街道和村上都在想辦法幫村民增加收入,目前,村西頭鐵皮石斛專業合作社已開始運營,合作社可以雇用村中閒置勞動力,項目一年能給村上增收20萬元。光伏扶貧項目也正在接洽,未來給每戶屋頂鋪設太陽能電池板,‘自發自用、多餘上網’,增加收入。”曹乃會告訴記者,村民們反映下山後沒地了,村上和街道商量再租用一些地,發展觀光農業,對於暫時不打算裝修新房的村民,村上計劃統一將房屋收集起來,開發民俗村項目。
記者了解到,按照長安區“三園”建設規劃,“把鄉村建成和諧美麗花園”要實現生態綠起來、環境靚起來、産業強起來、群眾樂起來,打造農民安居樂業的美麗家園,讓良好生態成為鄉村振興支撐點。
“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石砭峪新村背靠著巍峨壯闊的秦嶺山脈,接受著來自大自然的饋贈,也要保護好最無私的寶藏,‘三園’建設就是給我們未來的發展定了方向。現在村民們很有信心,把自己的新家裝扮得漂漂亮亮的,把以後的日子過得紅紅火火的!”曹乃會説。(記者 張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