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平凡農村的不凡故事——寶雞東嶺村變身記
新華網  2018-12-13 13:36:15

  從地處西北遠近聞名的貧困村到“中國西部第一村”,從萬元資産到千億企業,從生産小組到中國企業500強,東嶺村與東嶺集團是中國村莊和中國民營企業改革開放的先行者和踐行者。

  東嶺村位於陜西省寶雞市金臺區陳倉鎮,目前共有村民210戶,812口人。改革開放前,這裡是遠近聞名的貧困村,人均只有三分地,許多人吃不飽飯。“那時候村上有一頭牛老死了,為了喝一口牛肉湯,還在讀小學的我從傍晚幫忙幹活到天亮,獲得了一碗沒有肉的湯,味道至今難忘。”回憶起改革開放前的苦日子,東嶺集團董事長李黑記感慨地説。

平凡農村的不凡故事——寶雞東嶺村變身記

  改革開放初期東嶺村村民的住房。(資料圖)

  改革開放初期,大江南北興起了辦鄉村企業的熱潮。放開手腳束縛的東嶺人嘗試著在三分地以外找活路。於是,他們以生産小組的名義在臨街建了16間門面房,成立了金臺區聯盟綜合服務部,後來又成立了黑白鐵皮加工廠、木材加工廠等,1985年,黑白鐵皮加工廠擴大經營範圍,成立了金臺區東嶺機械鉚焊廠,連續16年邁入中國企業500強的東嶺集團由此萌芽。

  90年代初,國家正式提出發展“商品經濟”,東嶺村從多方籌資購回2台舊冷拉絲機和制釘機,短短兩年時間,工廠便盈利20多萬元,資産猛增到170萬元。此後,乘著“商品經濟”的東風,東嶺很快成為年銷鋼材上百萬噸的西北第一大戶,1994年首次産值過億元。

平凡農村的不凡故事——寶雞東嶺村變身記

  1998年的東嶺集團。(資料圖)

  2000年,東嶺村抓住國企重組改造的機遇,先後兼併了鳳縣鋅品廠、略鋼等公司,寶雞東嶺集團進一步改制為陜西東嶺工貿集團股份有限公司。企業也隨著産業鏈的不斷壯大,成為從原料到生産、再到銷售的全産業鏈大集團,企業成長為集團,村民變為股東,實現了又一次新的飛躍和涅槃。

  如今,東嶺集團下屬企業遍佈全國20多個省市,數量達到100多個,成為陜西首個總收入過千億的民營企業。企業的快速發展不僅讓東嶺村成為全國有名的小康村,群眾收入也隨之大幅增長,更是讓東嶺步入現代城市文明。

平凡農村的不凡故事——寶雞東嶺村變身記

  東嶺村為村民修建的小區。新華網 楊喜龍 攝

  2001年,東嶺邀請設計院專家對新村進行規化設計,投資4200多萬元建成了6棟倣歐式結構的村民住宅小區,所有村民和企業部分幹部戶均一套,面積在130平方米以上,並成為陜西省首家“數字電視村”。之後,又先後投資5000多萬元搞綠化美化,建成“省級綠色文明社區”。

  2006年後,結合更大規模的“城中村”改造,東嶺投資10多億元,實施“東嶺新時代”一、二期住宅工程,綠色文明小區面積超過23萬平方米,樓群達到34棟。2009年冬季又投資1500萬元,在小區辟出3300平方米土地,聘請蘇州古建園林公司設計、施工,建造了供村民休憩、觀賞、遊覽的蘇式“和園”,率先實現了從傳統農村到現代城市社區的大跨越。

平凡農村的不凡故事——寶雞東嶺村變身記

  在東嶺村“和園”廣場,村民們正在排練扇子舞。新華網 楊喜龍 攝

  “我們的子女從幼兒園到中學全部免費,考上大學有獎勵,畢業回東嶺工作的,報銷全部學費,除了退休工資,每年還有企業的分紅,村上還給老年人發退休金和生活補助、生日和節假日津貼,現在的生活幸福著咧!”正在“和園”跳舞的村民劉紅梅告訴記者。

  改革開放四十年來,極大地調動了農民的積極性,解放和發展了農村社會生産力,使我國農村發生了翻天覆地的巨大變化。東嶺村從一個“貧困村”到“小康村”的完美嬗變,是我國改革開放農村發展變化的“活化石”。(孫霄雨)

編輯:王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