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二月十三日,在陜西歷史博物館,各界群眾參觀“波瀾壯闊 三秦華章——陜西改革開放四十週年成就展”。 記者 母家亮攝
12月13日是“波瀾壯闊三秦華章——陜西改革開放40週年成就展”展出的第二天,自發前往陜西歷史博物館參觀的幹部群眾絡繹不絕。人們觀看圖片、聆聽講解、親身體驗、共話變化,欣喜之情溢於言表,幸福的笑容在臉上洋溢。
當天一大早,西安交通大學啟德書院和宗濂書院的50名學生在老師的帶領下,來到展覽現場。西安交大醫學部大一學生趙博悅在大型秦腔現代戲《大樹西遷》的劇照前,駐足許久。“我的媽媽就是西安交大的職工。我上高中時,她就經常給我講述交大西遷的故事。那段歷史、那些人物,在她的講述與感慨中更加鮮活生動,我的心中也埋下了奮鬥的種子。”趙博悅説,“改革開放40年來,陜西的發展離不開一代又一代人的艱苦奮鬥、無私奉獻。作為交大學子,我要學習弘揚西遷精神,時刻關注醫學發展前沿,早日參與科研活動。畢業後我要到祖國最需要的地方去,奉獻自己的青春和力量。”
在第一展廳的“舊物有聲、歲月如歌”區域,退休職工王君和妻子王宏因為一輛“鳳凰”牌自行車的型號産生了“爭執”。“我們結婚的時候,自行車也是憑票才能買。好不容易領到了自行車票,我們才把結婚的‘三轉一響’之一領回了家。”王君回憶。結婚前,他和哥哥、姐姐、奶奶在西安市騾馬市住著7平方米的房子,房子裏只有一張木板床和一張桌子。“現在,我們兩口子住的是150多平方米的三居室。這在以前,想都不敢想啊!”他説。談話間,妻子王宏指著展臺上的晾水壺和杯子,感慨道:“這些東西,現在隨處可見,在20世紀80年代可是好多女人的嫁粧呢!”
展覽講解員張楠在工作間隙,也抓緊時間在這一區域尋找記憶中的“寶貝”。“竹子嬰兒車、兒童三輪車、大大泡泡糖,這些我小時候都接觸過的物品,還有和爺爺奶奶家相倣的生活場景展示,都帶給我溫暖的回憶。”她説,改革開放以來,陜西的變化日新月異,能為眾多觀眾講解這樣的變革和故事,她感到非常幸運。
“早上7點在天津吃嘎巴菜,乘坐飛機中午就能到西安吃泡饃!”在第二展廳,來自天津的遊客董長榮形象地道出了民航事業大發展為人們出行帶來的便利。20年前他來過西安。現在他特意帶妻子白利萍來,讓她也感受歷史文化名城的獨特韻味。在參觀了成就展後,他們對陜西的城市規劃和建設、社區建設、自然風光等印象深刻。“陜西很漂亮很現代。改革開放40年,陜西的發展有目共睹。”董長榮説。
在展覽現場,西安市居民雷志林指著西安鐘樓及附近建築的老照片,感慨不已:“當年鐘樓附近大都是民房,道路也沒有現在寬。”改革開放後,懷揣技藝的雷志林外出務工,幹過木工、瓦工,每天能賺5元錢。1987年,他在村裏第一個蓋起了兩層樓房,一時成為村裏的“紅人”。“日子一天比一天好。現在的生活,真是香甜香甜的!”他説。(記者 李龍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