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國家以保障人民群眾健康和生命安全作為出發點和落腳點,堅持把基本醫療衛生制度作為公共産品向全民提供的基本理念,堅持保基本、強基層、建機制、補短板的基本原則,堅持統籌設計、突出重點、循序漸進的基本路徑。國家醫保局、財政部、國務院扶貧辦印發的《醫療保障扶貧三年行動實施方案(2018-2020年)》中提出,到2020年,農村貧困人口全部納入基本醫保、大病保險和醫療救助保障範圍,農村貧困人口醫療保障受益水準明顯提高。
在“偉大的變革——慶祝改革開放40週年大型展覽”第四展區第四單元中,一張“陜西省鎮巴縣片區家庭醫生為簡池鎮大埡村手術後的先天性心臟病患兒檢查身體”的圖片,反映了陜西省提升醫療服務水準,改善群眾就醫感受取得的成績。
家庭醫生簽約破解貧困群眾看病難
鎮巴縣地處大巴山腹地,是深度貧困縣,全縣4.89萬貧困人口中,有1.86萬人屬於因病致貧。2017年4月,鎮巴縣組織57名省、縣級醫療專家,在最高海拔1954米的大巴山中穿行12天,行程累計9000多公里,走遍鎮巴20個鎮(辦)183個村(社區)996個村民小組,為山裏貧困群眾體檢4521人次,簽約家庭醫生服務6610份,最多的時候1名醫生一週拍胸片1000多張,將因病致貧、返貧對象精準識別“到戶、到人、到病”。
為了讓貧困群眾看得起病,鎮巴縣著力通過基本醫療保險、大病保險、醫療救助扶助等多種保障政策的組合、疊加,構築多重醫療保障網,實現貧困人口全覆蓋。同時,創新“2+2+1”家庭醫生簽約模式,抽調村醫和村計生專幹各1人,鎮衛生院醫生和鎮衛生專幹各1人,縣級醫院醫生1人,組成家庭醫生簽約團隊,讓優質醫療資源下沉到貧困山區。目前,全縣組建了180支家庭醫生簽約團隊,實現貧困人口服務全覆蓋,有效破解了山區貧困群眾看病難問題。
280個醫聯體讓居民就醫更加方便
優質醫療資源下沉不僅解決了農村貧困戶看病難的問題,也讓城市居民就醫更加方便。目前,陜西省已初步形成了基層首診、雙向轉診的診療秩序,醫療服務成本逐步降低。全省共組建醫療集團、醫共體、專科聯盟、遠程醫療協作網等各種形式醫聯體280個,55家三級公立醫院均組建醫聯體,33家三甲醫院均開展遠程醫療服務。各類醫聯體輻射的二級醫院和基層醫療衛生機構超過1600家,覆蓋了90%的縣級醫院和70%鄉鎮衛生院。
針對醫院“號難挂、隊太長、等太久、路難尋、門難找”的問題,陜西省建立了預約掛號服務平臺,全面開展預約診療服務。目前,全省206家醫院通過該平臺向患者提供預約服務,所有三級綜合、專科醫院和60%的二級醫院通過微信、APP、電話等多種方式提供預約服務。
此外,全省44家三級醫院可分時段預約掛號;44家醫院提供多種途徑的繳費服務,11家醫院實現繳費、充值、候診、移動支付等全流程業務服務;95%的三級醫院和48%的二級醫院可為患者提供自助查詢服務;39%的三級醫院配備了藥房自動化設備。這些改革,讓居民看病時掛號、候診、收費隊伍長,看病時間短的情況得到一定緩解。(記者 文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