陜西歷史悠久,文化積澱深厚,這為陜西影視的發展提供了豐厚土壤。改革開放以來,陜西影視劇無論是創作數量還是品質都名列全國前茅,全省影視企業數量持續增長,影視産業鏈逐步構建,絲綢之路國際電影節落地陜西並成功舉辦多屆。在全省影視工作者的不懈努力和創新中,陜西影視創作碩果纍纍,成為文化陜西的一塊金字招牌。
精品迭出
陜西影視叫響全國
我省影視創作依託陜西豐富的文化資源和深厚的文化底蘊,潛心打磨,不斷推陳出新,推出了一大批思想精深、藝術精湛、製作精良的優秀影視作品。或登陸央視和一線衛視平臺,或掀起觀影熱潮,或成為現象級標杆劇,或票房口碑雙贏,陜西影視在全國成功打響名聲。
1978年,改革開放的浪潮滾滾而來,同時也推動了陜西電影的發展。電影《生活的顫音》和《西安事變》的上映,象徵著陜西電影邁上新的臺階。1984年,吳天明導演的《人生》面世,以原西安電影製片廠為代表、以西部電影為品牌的陜西電影走出了自己獨特的藝術道路。1979年到1988年的10年間,原西安電影製片廠拍攝了95部故事片,《黑炮事件》《野山》《黃河謠》《人生》《老井》等一批思想性和藝術性皆具的優秀影片為陜西電影贏得了美譽。其中,《紅高粱》斬獲了柏林國際電影節金熊獎,《老井》獲東京國際電影節大獎,讓陜西電影不僅走向了全國,也走向了世界。
近年來,陜西電影人砥礪奮進,先後推出獲得柏林國際電影節金熊獎的《圖雅的婚事》、銀熊獎的《白鹿原》《團圓》《紡織姑娘》,獲得上海國際電影節大獎的《郎在對門唱山歌》,獲得莫斯科國際電影節聖喬治大獎的《垣上》等佳作。此外,《錢學森》榮獲第15屆華表獎優秀故事片獎,《德吉的訴訟》榮獲第6屆德國科隆電影節最佳影片獎,《百鳥朝鳳》《衝鋒號》榮獲第十三屆全國精神文明建設“五個一工程獎”。
大銀幕上精彩不斷,小螢幕上也佳作迭出,多部獲得中國電視劇飛天獎、金鷹獎和全國“五個一工程”獎等重要獎項的陜西電視劇讓“陜西製造”成為品質保證。其中,《小麥進城》獲第29屆中國電視劇飛天獎,《聶榮臻》獲第十三屆全國精神文明建設“五個一工程獎”,《打狗棍》獲第27屆中國電視劇金鷹獎,《王大花的革命生涯》獲第28屆中國電視劇金鷹獎,《歷史永遠銘記》入選中宣部、原國家新聞出版廣電總局紀念中國人民抗日戰爭暨世界反法西斯戰爭勝利70週年重點劇,《長征大會師》《紅旗漫卷西風》《千里雷聲萬里閃》入選中宣部和原國家新聞出版廣電總局紀念長征勝利80週年重點作品,電視劇《白鹿原》被原國家新聞出版廣電總局作為優秀劇目向全國推介,《一號文件》《西京故事》《歲歲年年柿柿紅》等3部作品入選國家廣播電視總局紀念改革開放四十週年第一批電視劇推薦參考劇目。
題材豐富
緊扣時代脈搏
從文化大省邁向文化強省,陜西影視作為陜西文化中的重要部分,不僅重數量,更重品質,不僅重經濟效益,更重社會效益。借助陜西獨特的歷史文化資源,陜西影視用豐富的題材與多樣化的表現形式,講述著最精彩的陜西故事。
《聶榮臻》等革命歷史題材劇追求劇情的真實可信,做到了歷史與藝術的統一;《小麥進城》《百鳥朝鳳》《我在北京挺好的》等作品以小人物的命運反映時代變遷和社會進步,以藝術的方式訴説尋常百姓的美好情感;影片《平凡的足球》著眼于平凡人的足球夢,講述了陜北足球少年不斷努力成長的故事;影片《大漠雄心》以全國治沙英雄、全國勞模、陜北定邊農民石光銀為人物原型,講述了他帶領群眾治理荒沙、鹼灘,改善生態環境的傳奇經歷……這些作品,都展現了陜西影視的獨特追求與陜西文化的深刻內涵。
《錢學森》《德吉的訴訟》《腳尖上的信天遊》《愛的帕斯卡》《她們的名字叫紅》等一批富有鮮明藝術與文化特色的優秀影視作品在全國乃至國際上都大放異彩,不僅形成了陜西影視創作百花齊放的繁榮景象,也大大提升了陜西影視的影響力,彰顯了陜西文化自信,叫響了文化陜西品牌。
《西京故事》《光榮使命》等一批現實題材作品熱情謳歌了黨和國家的發展成就;《白鹿原》《那年花開月正圓》等一批極具陜西地域特色和文化氣息的影視精品更是帶動了陜西旅遊熱潮,劇中的陜西民俗、陜西美食、陜西方言等備受全國觀眾喜愛;圍繞“精準扶貧脫貧”主題,組織有關項目主創人員深入脫貧攻堅一線體驗生活,汲取創作素材後籌拍的《歲歲年年柿柿紅》等反映農民脫貧致富和農村生態經濟建設成績的農村題材作品展現了新農村的可喜變化。
陜西影視緊扣時代脈搏,反映時代主流,用現代影視語言,從不同角度宣傳、弘揚了陜西歷史文化,在光影間綻放出別樣光彩。
全面發展
影視成果遍地開花
影視創作生産離不開良好的體制機制和投資環境。改革開放以來,我省不斷優化投資環境,提升影視劇內容管理工作水準,創新有利於精品生産的體制機制,建立完善了重點題材引導、好劇推薦、展映展播、政府獎勵、專項資金補貼等具體措施,有效促進了全省影視創作生産持續繁榮。僅2017年度,就有《扶眉戰役》《柳青》《音樂家》《馬咀是個村》《奇取華山》《半個月亮爬上來》《大法官馬錫五》《秦巴之戀》《絲路傳奇——十面埋伏》9部影片入選2017年度陜西省重大文化精品項目。《阿斯婭的世界》《駐村日記》《永遠的記憶》《紅旗夢》4部電影劇本入選2017年度省委宣傳部重點文藝創作資助項目。
農村公益電影放映等活動讓影視創作成果惠及更多地區的群眾,僅今年中秋、國慶假日期間,我省各地共放映公益電影9051場次,觀影85萬人次,極大地豐富了群眾的文化生活。全省影院數量不斷增加,2017年,全省新增影院56家、銀幕327塊、座位42548個;城市影院總數達272家、銀幕總數為1448塊、座位數190040個;放映電影250.26萬場,觀影4236萬人次,票房12.77億元,創歷史新高。
今年10月8日,第五屆絲綢之路國際電影節在西安拉開帷幕,自2014年第一屆絲綢之路國際電影節在西安閃亮登場,已經走過五年風華的絲綢之路國際電影節日益成熟。這既是陜西電影響應國家“一帶一路”倡議的國際性的電影交流平臺和重要文化符號,也有力推動了陜西電影的全面發展,促進了陜西電影文化産業的國際化交流。
“現在,陜西電影正處在新時代新的征程上,互聯網播放平臺為陜西電影發展注入了新的活力。我相信在不久的未來,陜西將出現更多具有影響力的電影作品,以及優秀的年輕電影從業者。”陜西省電影家協會主席張阿利説。改革開放40年,波瀾壯闊40年。光影交錯,書寫時代華章。多年來,陜西影視創作始終把社會效益放在首位,努力找到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的結合點,實現了文化價值和市場價值的有機統一。陜西影視在講好陜西故事、弘揚中國精神的道路上,堅定前行,勇攀高峰。(記者曹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