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西安護城河 從曾經的排污渠到如今碧水繞城流
西安晚報  2018-12-24 10:33:25

  原標題:護城河 從排污渠到碧水繞城流

西安護城河 從曾經的排污渠到如今碧水繞城流

  夜晚的護城河景色如畫 記者 王旭東 攝

西安護城河 從曾經的排污渠到如今碧水繞城流

  整治前的護城河水質較差 (資料圖片) 記者 王旭東 攝

  上世紀90年代的西安,遠看厚重偉岸的古城墻,暢想對話古今,令人思緒萬千,但走近護城河,卻發現水面上冒著泡,水中懸浮著黑色絮狀物,散發著刺鼻的氣味,這便是老西安人對城墻腳下黑臭水體的記憶。

  如今,漫步在改造一新的護城河畔,楊柳依依、碧波盪漾,隨處可見吹拉彈唱、散步閒轉的西安市民。通過系統治理,做到雨污水與景觀水分離,實現了水清、岸綠、景美,人水相親、人水和諧的城市水環境畫卷展現在世人面前。

  曾經的護城河雨污不分

  西安護城河是一條人工開鑿的河道,曾是古城堡防禦體系中一個重要組成部分。隨著時間的推移,護城河城防功能退出了歷史舞臺,轉而承接了城區約43平方公里的雨水調蓄和泄洪幹道的作用,在汛期可蓄滯洪量約80萬立方米,為西安市城市防洪發揮了巨大作用。但由於雨污不分的問題,護城河整治就成為反復治理卻治標不治本的問題河。

  1983年、1998年和2004年,歷史上西安市多次對護城河進行大規模清淤,疏浚河道,但歷經多次整治仍不得徹底改善。由於護城河一直擔負著城市蓄水、調水和泄洪的功能,在雨污不分的情況下,有數十條管道通向護城河。雖然修建了截污管涵,但是水量一旦過大,截污管涵的污水還是會溢進護城河,當河水漲高時,管涵內的污水也會倒灌進護城河。每年發酵後的淤泥散發著臭氣仍然環繞古城。一到雨季,河道淤泥淤積,河水又被污染。

  因此,旨在“治本”的護城河綜合提升改造被提上議程。

  實現雨污水與景觀水分離

  如何“治本”?2013~2014年建國門—朱雀門綜合提升改造示範段工程實施,形成了2.4公里景觀水域。兩期工程共完成河道治理3.9公里,通過改建截污箱涵,進行河道防護,最大程度做到雨污水與景觀水分離,呈現出碧波盪漾的新面貌。

  2017年12月,在市委、市政府決策部署下,朱雀門至西門綜合改造工程正式完工。通過河道綜合改造、水資源全面利用、河道水體循環系統及水質處理系統安裝等工程,採用了接觸氧化、底泥消解、生態修復等工藝,大幅延長了再生水使用週期,新增景觀水和護坡綠化面積,有效地節約了水資源,改善了護城河水質。

  接下來,護城河的改造範圍是西門—北門—東門的8.4公里,該段是整個城河的下游段,也是最複雜的一段,將於2021年5月1日全部改造完成。該段改造遵循“保護遺址、完善功能、改善生態、提升景觀、服務城市”的原則,包括河道綜合改造、污水排放通道、水資源節約利用、生態凈化系統、水體及防汛信息調度系統,其中涵蓋了西北角退水口、北門、火車站、東門等重要城市節點。項目完成後,護城河將全線貫通,將形成一水護城、綠樹成蔭的生態西安動人畫卷。

  加強水源水質日常管護

  問渠那得清如許,為有源頭活水來。水源是治水之本,要治水,先得從源頭開始。

  為在水源方面加強保障,城墻管委會確定了以再生水為主的穩定性保障水源,以大峪、黑河為輔助的應急性水源。通過閘門控制、水泵調蓄等舉措,確保護城河一週供水常態化,基本解決了護城河景觀水源及水質。

  同時,委託多個專業管理公司對護城河物業保潔、綠化養護、設施維修實行分等級、分區域日常管理,並由各職能管理辦公室著力解決管理重點、難點、熱點問題,形成作業規範、管理有序、環境整潔、功能完善、人水和諧的新局面,有效提升護城河環境品質。

  在水質監測方面,城墻管委會每月對護城河一週8處採樣點水質泥樣進行抽樣檢測,科學分析水質變化情況,清晰完整掌握護城河一週各區段水質、底泥情況,為綜合改善治理提供重要參考數據。2017年全年共計完成排污口聯合檢查36次,有效減少了護城河污水排放量。

  此外,在護城河水環境安全管理方面,嚴格水環境風險控制,城墻管委會還定期開展風險評估,加強隱患排查,落實防控措施,嚴格實行24小時巡查機制,健全水污染事故處置應急預案,落實突發事故各項應急措施。(記者 閆珅) 

編輯:王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