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發揮好承東啟西的“門戶+流動+樞紐”優勢—— “長安號”換擋加速向西奔跑
經濟日報  2018-12-27 10:32:42

  5年前首趟國際貨運班列“長安號”從西安國際港務區啟程,沿著古絲綢之路駛向哈薩克斯坦阿拉木圖。截至11月25日,今年中歐班列“長安號”累計開行1092列,其中去程672列,回程420列,是去年全年的5.3倍;運送貨物105.18萬噸,貨值14.9億元,是去年全年的7.8倍,並接連創下“開行總量、重載率、貨運量、單月開行量”四個全國第一。

  從去年的194列,全國排名第17位到今年的1000余列,排名躍居全國第一,在西安國際港務區管委會主任孫藝民看來,“長安號”班列頻次飛速增長離不開運營模式的創新。

  5年來,“長安號”先後開通西安至中歐、中亞11條國際班列線路,建立海外倉8個,實現了中亞、歐洲主要貨源地全覆蓋。“長安號”還面向貨源豐富的東南沿海,開通了西安至青島、寧波、防城港、深圳等海鐵聯運內貿班列,初步建立了進出口貨物東進西出和南下北上的全方位大通道。

  按照“全面對接市場,一企一線運營”的思路,西安國際港務區發起成立了中歐班列運輸協調委員會,與10個“絲綢之路經濟帶”相關國家海關實現了通關一體化,並引入強有力的市場主體,讓有實力的物流企業以承包運行線路的方式共同參與班列運營,極大地豐富和帶動了貨源統籌能力。

  鐵路、海關等部門還通過多種方式降本提質,助力“長安號”開行。中國鐵路西安局集團有限公司首創的“整車+集裝箱混編”運輸方式,將“長安號”國內段全程運行時間由75小時縮短為54.6小時,形成了中亞、中歐“雙線物流通道”。西安海關創新推出的關檢整合申報和“艙單歸併”,報關單、報檢單合併為一張報關單,同類産品用一票報關單申報,實現了一次申報,一單通關;北斗所研發的“北斗在途監測系統”實時掌握貨物運送情況。

  “長安號”的開行,不僅在於物暢其流,同時也為國際産能合作提供了新機遇。5年來,陜西企業在“一帶一路”相關國家累計對外投資11.4億美元。

  西安愛菊糧油集團就是最早“走出去”的企業之一。“‘長安號’將陜西完善的現代農産品加工體系和中亞地區優質的農産品資源對接起來,實現了互利共贏。”愛菊集團副總經理劉東萌告訴經濟日報記者。

  今年6月13日,載有160輛沃爾沃汽車的首趟“長安號”中歐班列沃爾沃整車進口專列抵達西安港。沃爾沃亞太區物流總裁大衛·潘信哲説:“貨運成本低、用時短、高效率對企業來説是最大的利好,以往歐洲商品進入中國需要30天至40天的海運,現在通過‘長安號’僅用時16天。下一步,我們將讓西安成為沃爾沃汽車和零部件的分撥中心。”

  目前,“長安號”班列數量已從早期的一週1列增加到現在一天3列至4列;吸引了來自15個省份的貨源在西安港集散分撥;運輸品類也由剛開始的單一工業機械,逐步擴展到汽車零配件、紡織用品、電子元器件等高端製造産品。

  “長安號”打通了向西開放的通道,驟增的貿易流量開始引導産業加速聚集。一大批企業選擇“安家”西安。目前,西安國際港務區佈局了萬億元級商貿物流産業,初步形成了以現代商貿物流為主,涵蓋大宗商品交易、電子商務、融資租賃、金融服務等門類齊全的現代服務業體系。截至目前,西安國際港務區累計引進電商企業超過1200家,年交易額達3000億元,成為西安發展外向型經濟的新引擎。(記者張毅雷婷通訊員汪維)

編輯:李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