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尋找“金鑰匙” 打開新空間 培育新動能 ——西安市高陵區經濟轉型進行時
陜西日報  2018-12-29 12:11:33

  11月28日,西安市高陵區通遠街道何村黨支部書記史安民接待了好幾批慕名來訪的客人。63歲的史安民對此早已習以為常。從幾座簡易的蔬菜大棚起步,經過20多年的發展,何村目前已建成日光溫室大棚3180座,帶動周邊村莊1000多人就業。以何村為中心,當地形成了輻射周邊地區的萬畝無公害蔬菜基地。近年來,隨著生態觀光農業産業的興起,越來越多的遊客來到這裡,何村迎來了新的發展機遇。   

  以優勢産業為核心,促進城鄉一體、産業融合,何村的嬗變折射出傳統工業強區高陵經濟轉型的積極嘗試。   

  深挖發展潛能  尋找鄉村振興“金鑰匙”   

  今年國慶節假期首日,作為西安市“秋染中國·賞西安”秋季遊重要活動之一的高陵區第二屆文化旅遊推廣季暨通遠採摘節活動在高陵場畔盛大啟幕。活動吸引了數十萬遊客來這裡吃農家飯、住農家屋、觀農家景、享農家樂。   高陵區北靠黃土高原,南依古城西安,西接漢陽陵,東臨秦兵馬俑,交通便利、區位優勢明顯,“涇渭分明”自然景觀和楊官寨遺址、漢陽陵邑、唐昭慧塔、李晟碑、東渭橋遺址等古跡遍佈境內,新建的關中農耕文化博物館、水景公園、奇石博物館、錢幣博物館等景點各具特色,瓜果飄香的萬畝現代都市農業示範區讓人流連忘返。  

  2018年3月18日,農曆二月二,首屆大西安農民節在何村開幕。鱗次櫛比的小洋樓、寬闊平坦的水泥路、家家戶戶門前的小花園……現代化的鄉村圖景,讓遊客讚嘆不已。近年來,何村不斷升級完善基礎農業設施,推進高標準新型蔬菜大棚建設,大力發展蔬菜採摘、農業種植體驗、私人菜園出租代管、青少年學習教育基地等項目,打造休閒農業示範點。 

  在過去的20多年裏,高陵區農業農村發展先後經歷了以蔬菜産業打造經濟支點,以休閒農業打造産業熱點,以生態新村打造發展亮點這3個階段。   

  壯大經營主體  打開鄉村振興新空間   

  為進一步促進農業農村發展,增加農民收入,11月26日至29日,高陵區委書記楊仁華牽頭成立了鄉村振興調研小組,在全區進行深度調研,摸排農村發展、農民增收的主要短板。   

  “總的來説,高陵區農業産業龍頭的示範帶動作用比較明顯。”楊仁華説,走訪的10家合作社和家庭農場均呈現出迭代更新、素質提升的趨勢。但是在調研中,楊仁華一行也發現,當地的農業市場化、科技化水準不高,土地規模化經營程度不足,農業優勢未充分發揮;全區538家工業企業中,從事農産品深加工、流通的不到10家;全區僅有450家農民專業合作社和150家家庭農場,分別佔西安市總數的6%和22%。  

  為補齊短板,高陵區提出將在5年內培育1萬家新型農業從業主體,將農村土地流轉率由目前的60%提高到75%以上,促進適度規模經營佔比持續攀升、適度規模經營的畝均純收入超過2萬元。   

  經過調研,高陵區進一步推進鄉村振興的思路和目標也逐漸明朗起來:壯大經營隊伍,打開鄉村振興空間,做強傳統農業優勢,促進三産融合;大力發展民宿經濟,率先打造西安全域旅遊示範區,推動高陵經濟轉型、農民增收;力爭用5年時間實現“三個一萬”目標,即新型農業從業主體達1萬家,農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新增1萬元,3年內民宿床位達到1萬張;用5年時間讓所有行政村集體經濟組織經營性收入超過20萬元。   佈局民宿經濟  培育鄉村振興新動能   今年以來,高陵區接待遊客1698.6萬人次,總收入達35.28億元。12月13日,陜西省印發《關中平原城市群發展規劃》實施方案,提出到2035年,關中平原城市群品質得到實質性提升,西安國家中心城市和功能完備的城鎮體系全面建成。   

  高陵區位優勢進一步凸顯——向南融入西安中心城區,向西並聯西鹹新區,向北呼應富閻板塊,向東串聯臨渭區域。  

  “高陵區距離西安中心城區25公里,與周邊區縣的距離都在10—25公里之間,處於大西安‘半小時經濟圈’內。3條穿境高速公路在高陵區有6個出口,從高速公路出口驅車半小時,即可到達全部86個行政村。”高陵區文體廣電旅遊局副局長張軍説,“便捷的交通讓高陵發展民宿經濟擁有足夠的客源保障。”  

  人文景區景點資源、涇渭河及臺垣地貌自然資源、農業優勢資源、地域文化風俗資源、大西安和周邊省市大量的遊客資源,都為高陵發展全域旅遊、規劃佈局民宿經濟提供了有利條件。   

  “我們計劃拿出1億元獎補資金,儘快研究出臺落實民宿發展獎勵補助標準等政策文件。”楊仁華告訴記者,“高陵區將鼓勵資本下鄉,發動農村居民參與,多管齊下發展民宿經濟,全力推動耿鎮街道周家村,通遠街道何村、仁村及涇渭街道梁村和張卜街道賈蔡村、張家村、南郭村的民宿示範村創建工作。”(記者 康傳義 見習記者 劉印 )

編輯:王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