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臺基南護墻石雕(資料圖片)
昨日(12月28日)記者獲悉,中國規模最大的史前石城遺址——神木石峁遺址新發現30余件精美石雕,雕刻內容分為符號、人面、神面、動物、神獸等,有一些畫面長度近3米,體現出成熟的藝術構思和精湛的雕刻技藝。專家認為,石峁遺址恰好位於歐亞草原與中國黃河流域之間文化傳播的中間環節,這些石雕或為4000多年前歐亞草原文明東西交融互動的重要體現。
石峁遺址以皇城臺為核心及內、外兩重石砌城垣的結構,城外還分佈有數座“哨所”類建築遺跡,構成石峁週邊的“預警”系統。碳十四系列測年及考古學系列證據表明,石峁遺址初建時代不晚于西元前2300年,廢棄于西元前1800年前後,面積達400萬平方米以上,是中國已知規模最大的龍山時代晚期至二里頭早期階段城址,被譽為“石破天驚”的最為重要的考古發現之一。
皇城臺考古工作啟動於2016年,迄今持續工作三年,主要集中在東護墻北段上部、皇城臺門址和頂部大臺基區域,收穫重大。2018年,通過進一步考古發掘,皇城臺臺頂格局和輪廓逐漸清晰。考古人員發現皇城臺臺頂的一些大型建築坐落在一處“石包土”的大型臺基上,大致呈南北向長方形。大型臺基東西寬約80米、殘高約4米,南北長度約在120米以上。“新發現的30余件石雕作品集中出土于大型臺基南護墻墻體的倒塌石塊內,有一些還鑲嵌在南護墻墻面上。”據考古專家介紹,這些石雕絕大多數是雕刻在石塊一面的單面雕刻,雕刻內容分為符號、人面、神面、動物、神獸等,有一些畫面長度近3米,以中心神面為中心,兩側對稱雕出動物和人面,體現出成熟的藝術構思和精湛的雕刻技藝。本報記者趙爭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