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金首權杖 青銅鍑 最高等級樂器套組出土 劉家洼遺址確定為 芮國後期都城
西安晚報  2019-01-03 08:58:59

金首權杖 青銅鍑 最高等級樂器套組出土  劉家洼遺址確定為 芮國後期都城

  大墓M2槨室 省考古研究院供圖

金首權杖 青銅鍑 最高等級樂器套組出土  劉家洼遺址確定為 芮國後期都城

  有芮公銘文的銅鼎

  芮國是我國春秋時期的諸侯國,春秋中期被秦所滅。1月2日,記者從省考古研究院獲悉,位於陜西澄城縣王莊鎮劉家洼村西北的劉家洼遺址就是芮國後期的都城和墓地。至此,史書中的芮國被完整地“找到了”。

  遺址內發現都城遺跡

  陜西省考古研究院劉家洼考古隊在這裡進行了兩年的勘探與發掘,在遺址東區中部的位置,發現了一個面積10余萬平方米的城址。考古隊在城址內採集到了陶鬲、盆、罐、豆、三足甕等春秋陶器殘片,還勘探出大量堆積的建築材料,以此判斷這裡在當時應該是高等級人群居住區。

  此外,在遺址的東、西兩區,勘探發現了密集的普通居民區和墓地。已確認的墓地有4處,共210余座墓葬和多個車馬坑,其中有兩座帶墓道的“中”字形大墓(M1與M2),還有一座不帶墓道的大型墓葬(M3)。

  此次考古領隊、省考古研究院研究員鐘建榮介紹,就單個墓葬發掘而言,無疑是三座大墓收穫最大。兩座“中”字形大墓形制結構基本相同,槨室大小也相同。值得注意的是,M3不同於另兩座大墓,它沒有墓道,但規格同樣不小。

  大墓出土了多套編鐘編磬

  兩座“中”字形大墓均遭嚴重盜擾,人骨不存,出土隨葬品眾多。M1被盜後殘留各類隨葬品總計240件(組),重要的包括彩繪木俑、銅簋、2組10件編磬、2套殘存9件編鐘,銅鐸、漆木建鼓、鐵矛、大玉戈等。M2保存狀況相對較好,出土各類文物400件(組)。主要有多件鼎、簋、盤、2套編鐘編磬,及鐘虡、磬架,4件建鼓、1件陶塤。還有1件疑似木質琴瑟類樂器,這種樂器此前在春秋時期的諸侯墓葬中並不多見。

  鐘建榮介紹,西周春秋時期諸侯墓葬的樂器組合,基本都是青銅編鐘、石編磬一套。但劉家洼“中”字形大墓的樂器組合均為編鐘、編磬各兩套,並配有多件建鼓、銅鐃(鉦)、陶塤等樂器,M3是五镈九鈕,這種組合是目前所知春秋早期墓葬出土樂懸制度中的最高級別,為我國古代樂器發展史和音樂考古的研究,提供了最重要資料。

  另外,惹人注意的還有1件長2米,寬1.3米的三欄床榻的遺存,四角加有青銅角飾,將中國使用床榻的歷史提前到春秋早期。還有1件長約1.4米金首銅樽權杖,權杖頭上有精美的蟠螭紋。

  M2大墓墓主或為芮國國君

  兩座大墓出土大量車馬器、兵器與少量玉器。最關鍵的是,M2槨室東北角建鼓銅柱套上刻有 “芮公作器”的銘文,下面的1件銅戈上有“芮行人”銘文。考古隊據此判斷,此墓主當為春秋早中期的一位芮國國君。

  M3大墓經考古隊測量,其槨室與兩“中”字形大墓槨室大小相當。獨特之處在於槨室四壁共有9個壁龕,每龕有一年輕女性殉葬。雖然被盜,仍出土了豐富的隨葬器物。主要包括2件鑄有“芮公”的同銘銅鼎、5镈9鈕的編鐘、大量的車馬器,及罕見木格漆繪墻圍與1件漆器。但未發現任何兵器,考古隊因此推測M3的墓主可能為M2墓主芮公的夫人。

  為什麼只在M3中發現了殉人?鐘建榮説:“春秋時期秦國的墓葬大多都有殉人,加之當時‘國內不婚’的傳統,國君夫人大多是外族,據推斷,這位國君夫人的母族或與秦係國家有關。”

  這裡或是芮國最後的政治中心

  考古隊結合遺址內的夯土建築、城墻、壕溝、陶范及制陶等手工遺存,以及墓葬形制、喪葬習俗等文化特徵,青銅器禮器組合形式,青銅器銘文等綜合分析,推測這裡應當是一處芮國後期的都城遺址及墓地。

  發現的210余座墓葬,墓主人應該既有芮公,也有中小貴族或平民,這些墓葬都屬於同時期的芮國墓葬。大墓出土的金首權杖、青銅鍑、鐵矛以及部分中、小型墓所出土螺旋狀金耳環、金手鐲等飾物,充溢著濃厚的北方草原文化氣息。

  不同文化傳統、族係背景的居民共用同一墓地的現象,也揭示了芮國後期民族、文化融合的真實圖景,是研究周代社會組織、人群結構的重要材料。而眾多金器、鐵器,則是認識我國古代黃金及冶鐵業發展的重要信息。

  鐘建榮表示,劉家洼墓地的發現,為研究東周時期關中東部諸侯國的存滅概況,與北方其他民族的交流,政治格局變遷,人群流動和地方管理模式都提供了絕佳的資料。

  史料記載,芮國在春秋中期被秦所滅。芮國,這個歷史上撲朔迷離的諸侯國的最後政治中心,經劉家洼遺址發掘得以確認,填補了芮國後期歷史的空白。(首席記者 張佳)

編輯:王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