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前沒有農村集體經濟組織登記證書,我們村合作社採購農資、供應産品,沒辦法開稅票,更不能在銀行貸款,現在這些問題都迎刃而解了。”1月2日,在陜西省第一批農村集體經濟組織登記證書頒發儀式現場,楊淩五泉鎮王上村黨支部書記李社宏高興地説。
當天,在楊淩示範區王上村,省農業農村廳為全區81家完成農村集體産權制度改革的村組,頒發了我省首批農村集體經濟組織登記證,標誌著我省集體經濟組織有了自己的“身份證”,進入依法依規運營的新階段。
楊陵區梁氏窯社區股份經濟合作社理事長王雙科告訴記者,通過農村集體産權制度改革,梁氏窯社區培育了多條特色化産業鏈條,如今有了登記證書,村集體經濟就可以進入市場開展生産經營活動,梁氏窯舊村將打造成為2.4萬平方米的五星級賓館,預計純收入達到288萬元,素食文化街預計增加收入180萬元,提供就業崗位800人,預計上繳稅費40多萬元,將村裏的“死資源”轉化成“活收入”。
目前,陜西省農村集體産權制度改革穩步推進,全省清産核資基本完成,近60%的村成立了集體經濟組織,走在全國第一方陣。省農業農村廳副廳長鄭維國表示,下一步,陜西將抓好國家整市整縣試點,總結熟化推廣模式,整省推進農村集體産權制度改革,為全省鄉村振興提供制度保障。(記者文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