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榆林佳縣赤牛坬村,這個昔日黃河岸邊的偏僻小山村,靠著“三變”,變成了遠近聞名的“生態村”和“中國鄉村旅遊示範村”,也變出了老百姓紅紅火火的好光景。
嗩吶吹起來、秧歌扭起來,在赤牛坬村,老鄉們用一場獨具特色的民俗活動——棗糕宴,歡慶過去一年的好收成,迎接新一年的到來。
榆林市佳縣赤牛坬村村民高衛勤:“我們慶豐收呢,扭扭秧歌,開開心心的準備吃棗糕宴。”
高衛勤所説的豐收,可不單單指的是地裏的莊稼有了好收成。對於赤牛坬村的老鄉們來説,今年的豐收更多的是家家戶戶的錢袋子更鼓了。這幾年,赤牛坬村搶抓新農村建設、鄉村振興、精準脫貧等政策機遇和有關扶持資金,提升村裏的基礎設施,建起農耕文化博物館,並依託陜北農耕文化打造了一場由農民自編自導自演的原生態實景劇,探索出了一條獨具特色的脫貧致富新路子。
榆林市佳縣赤牛坬村黨支部書記高建茂:“就是要燃燒燃旺‘三把火’。第一把火就是要發展我們村的整村博物館。也就是説,要每家每戶每個院子都是博物館,遊客到哪個院子都可以參觀。第二把火,就是我們的全體村民都參加我們村的這個原生態實景演出。人人是演員,人人有事做,人人能致富。第三把火,就是打造我們的陜北窯洞群落。”
這“三把火”點燃了赤牛坬村的鄉村旅遊,慕名而來的遊客人數不斷攀升。2018年,村裏接待遊客20多萬人次,綜合收入超過300萬元,村集體經濟收入超過20萬元,這些收入全部分紅給村民。在鄉村旅遊的帶動下,村裏最後40戶貧困戶如今已全部脫貧。曾經的貧困戶高奴生,現在成為了鄉村舞臺上的大忙人。
榆林市佳縣赤牛坬村村民高奴生:“演出一場,每一個小時是20塊錢。有時一天演十個小時就是十場,就是200塊錢,每一個月我們兩口人,光這個演出就能收入1000多塊錢。”
原生態實景劇《高高山上一頭牛》,就是赤牛坬村的鄉親們把農村的真實生産生活場景搬上舞臺。
遊客王佳慧:“從來沒有想到過在這樣一個小山溝裏會有這樣的原生態而且是特別大場面的演出,就覺得還挺震撼的,給我們展現了很多原來的農耕文化,就覺得原來的勞動人民還是特別不容易。”
榆林市佳縣赤牛坬村村委會主任高喜偉:“2019年我們正在推進萬家燈火,你看把燈籠也挂起來了,讓赤牛坬的夜晚也紅火起來。擴大參觀範圍。延長我們的旅遊産業鏈的鏈條,把赤牛坬的品牌影響力打出去,讓農民的日子過得紅火起來。”(陜西廣播電視臺《陜西新聞聯播》記者 錢金庫 王英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