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月7日,西安市政府下發《西安市養老服務設施佈局規劃(2018—2030年)》,將結合西安發展特色,構建完善的養老服務設施體系,明確養老服務設施用地和配套建設標準,規劃期限為2018—2030年,其中近期期限為2018—2021年,遠期期限為2022—2030年,範圍為西安市行政轄區及西鹹新區。
各區縣都要建設1所公辦機構養老設施
根據規劃,將分級、分片統籌城鄉養老服務設施建設,使養老服務覆蓋全部常住人口,整合養老、醫療等社會資源,近期目標(2018—2021年)為建成以居家為基礎、社區為依託、機構為補充、醫養相融合的養老服務體系,全市養老服務設施覆蓋100%的城市社區和80%的農村社區。每千名老人擁有社會養老床位不低於45張。各區縣都要建設1所公辦機構養老設施,確保政府托底功能。凡新建城區和新建居住(小)區,要按照每百戶20平方米配套建設養老服務設施,並與住宅同步規劃、同步建設、同步驗收、同步交付使用。老城區和已建居住(小)區無養老服務設施或現有設施未達標的,要按照每百戶15平方米的標準通過購買、置換、租賃等方式配置完善養老服務設施。
遠期目標(2022—2030年)為全面建成以居家養老為基礎、社區養老為依託、機構養老為補充、醫養相融合、城鄉一體的養老服務體系。形成政府托底,機構、社區、家庭及社會力量參與的多種主體、多元化養老服務模式。老年人協會和志願者協會覆蓋所有社區和村莊。全市養老服務設施覆蓋100%的城市社區和100%的農村社區。各區縣至少建設1所公辦機構養老設施,確保政府托底功能。每個街辦至少建設1所綜合性養老服務設施,確保基本養老服務功能。
到2030年共規劃建設養老服務設施262處
根據規劃,將構建以公共養老服務設施為基礎,産業化養老為補充的養老服務結構,養老設施和養老服務覆蓋城鄉、覆蓋全部老年人,形成市、區縣、鎮街和社區(村)四級養老服務設施體系,推進“嵌入式”養老模式,探索創新“時間銀行”養老模式。
到2030年,全市共規劃建設養老服務設施262處,用地面積約242公頃,機構養老床位數約8萬張。市級新建養老設施2處,分別為西鹹新區第一社會福利院和西鹹新區第二敬老院。現狀改造提升5處,分別為西安曲江老年公寓、市第一社會福利院、市第二社會福利院等。
區縣級新建養老設施7處,分別為碑林區社會福利中心、灃東新城老年服務中心、灃西新城老年服務中心、涇河新城老年服務中心、空港新城老年服務中心、秦漢新城兒童福利院及敬老院和秦漢新城老年服務中心。現狀改造提升16處,分別為新城區老年服務中心、西安市蓮湖區壽星樂園、碑林區老年人綜合服務中心等。
“時間銀行”養老模式
所謂“時間銀行”,是指志願者將參與公益服務時間存進時間銀行,當自己需要幫助時再以儲存的時間來獲得別人的幫助。“時間銀行”是一種社會互助模式,它的基本運作方式是加入“時間銀行”的“儲戶”,將自己提供公益服務的時間數記錄在“時間銀行”的賬戶上,“儲戶”以後可以憑藉在“時間銀行”儲蓄的時間數,從別人處獲得幫助。我國的青島、南寧、南京、重慶等城市已陸續出現這種模式。(記者 張艷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