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作人員檢查上院村文家組污水處理站運行情況 記者王旭東 實習生張子涵 攝
冬日裏的渭北村莊清冷蕭索中透著幾分活力。雖是農閒時節,但是在高陵區鹿苑街辦上院村文家組污水處理站內,村民們正在忙著清理污水處理站花園中的雜草,設備不停運行,處理後的清水緩緩地排入上凍的澇池中,這些水在農忙時節還能用於灌溉。在推進農村環境提升的“新三大革命”工作中,高陵區下大力氣加大農村污水治理,隨著一座座小型污水處理站的投入運營,污水得到有序收集、科學處理,村容村貌得到提升,鄉村溝渠再現清澈。
因地制宜治理污水
“以前俺村污水就是亂倒哩,門前又臟又臭,村裏雖然給我們提早建設了管網,但是污水收集後還是直排到了跟前的澇池裏,夏天臭氣大得很,環境自然是好不了。”放下手中的活,村民李旭強向記者回憶起污水處理站建起來之前村子的臭和臟。“現在院子乾淨了,路不臟了、街不臭了,污水和城裏一樣都走了地下管網,澇池清了,挨著整整齊齊的處理設施,成了俺村一景。”
1月8日上午,記者來到上院村污水處理站,這座微型小站佔地僅60平方米,格柵區和好氧區等處理設施全部在地下安裝,太陽能板成為了所能看到的最大設備。仔細觀察,進水口的來水臭氣明顯且水質渾濁,而澇池那頭的出水口沒有異味,水質清澈。高陵區水務局農水科科長張慶告訴記者,這座污水處理站處理了文家組175戶的生活污水,設備採用太陽能微動力+人工濕地污水處理工藝進行無害化處理,每天能夠處理污水25立方米。“一個村子兩種方案,村子的東部地區與市政管網相接,污水匯入市政管道進入城鎮污水處理廠進行處理,而地處西部區域的文家組則因地制宜,選擇成本最低的小型污水處理站建設”。
“高陵地處關中平原區,地勢平坦,過境河流只有涇河和渭河2條河流,區域內上世紀六七十年代建設的積水渠大部分已經失去使用功能,農村的排水沒有出路,過去基本上靠散排,許多村組自行建設了排水澇池。”張慶説,為此該區充分結合村組的實際情況,將農村污水治理和澇池進行結合,既可以解決污水治理後的排放問題,也可以優化農村水環境,確保“治理一片、水清一片”。
積極推進PPP模式
“2018年,高陵區開工建設農村污水治理工程20處,開工率為100%。目前,全區已解決20個村莊的污水處理問題,其中,15個行政村生活污水已經納入到了城市排水系統,上院村、北街村等村建設的污水處理站已投用,其餘工程正在緊張有序開展建設。去年,新建一體化污水處理站16座,建設污水收集管網50余公里,累計完成投資4500萬元,工程估算總投資1.23億元。”高陵區水務局總工程師張養告訴記者。
值得一提的是,高陵區農村生活污水治理PPP項目在方案制定時一次性制定了3年的方案,一步到位解決全區農村污水處理的問題。“我們將工程分為三個類型,即不需治理村、提升治理村和實施治理村,對條件成熟的行政村首選納入市政污水管網系統,進入污水處理廠集中處理,不具備納管條件的,根據實際選擇採用有動力處理模式,可選用太陽能微動力技術、常規交流電微動力處理模式或者其他先進的處理模式。”張養説,“總之,因地制宜,什麼方案節省成本還能高效運行,就採用什麼方案。”
據了解,根據規劃,高陵區從2018年至2020年實施69個行政村的農村生活污水治理工程,設計污水處理總規模為每日14000立方米,處理後水質達到《城鎮污水處理廠污染物排放標準》(GB18918-2002)中的一級A或一級B標準,項目計劃新建一體化污水處理站66座,提升改造污水處理站9座,敷設污水收集主管網400余公里,項目估算總投資6.71億元。目前,待建設的農村生活污水治理PPP項目已完成項目“兩評一案”的編制工作,已在市級項目庫入庫,正在開展省庫審批工作和項目資格預審工作。
“下一步,我們將積極推進PPP模式,努力完成2019年任務,讓農村人居環境得到進一步改善,高標準完成農村污水革命、垃圾革命、廁所革命等‘新三大革命’。”張養説。 ( 記者 閆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