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減負保睡眠需“招考評”綜合聯動
陜西日報  2019-01-15 10:11:50

  近日,教育部等九部門聯合印發《中小學生減負措施的通知》,被稱為“減負三十條”。《通知》首次明確提出學生不得將手機帶入課堂,書面作業總量、學生睡眠時間、考試次數等均有明確“量表”。例如小學生一二年級不留書面作業,三至六年級家庭作業不超1小時,小學生每天睡眠時間至少10小時,初中生不少於9個小時,高中階段學生不少於8個小時。

  中小學生睡眠不足,長期以來備受關注。有調查數據顯示,我國中小學生每天寫家庭作業平均2.82小時。晚上睡眠不足,學生白天成了“特困族”。長此以往對孩子的傷害非常大,不僅會造成精神不振、免疫力下降,影響身體健康和成長髮育,還會導致記憶力下降,直接影響孩子的學習效率。

  中小學生睡眠時間少,與家庭作業過多有關係,但家庭作業減了下來,學生睡眠時間是否就充足了,似乎還不好下定論。因為“學校減負、家庭增負”的現象,當下還普遍存在。學生前腳走出校門,後腳便進了補習班,這樣的超強度“填鴨”,説到底還是存在怕“輸在起跑線上”的焦慮。

  為了切實給學生減輕課業負擔,教育行政部門和學校作出了不懈的努力,通過減少作業、提高課堂效率等方式,力求學生能有更多的睡眠時間。我國《義務教育學校管理標準》明確要求,“家校配合,保證小學生每天10小時睡眠時間。”但事實上,大部分小學生的睡眠指數並未達到標準。

  由此可見,破解中小學生負擔過重難題,需要引入科學的績效觀,打破“分數至上”的教育考核評價體系。應當從教育評價機制上深化改革,克服“唯分是舉”,充分發揮學生綜合能力和素質評價的作用,從“育分”轉為“育人”,引導家長和學生做出符合教育規律的選擇。有了科學的評價選拔體系,家庭才會克服攀比心理,培養孩子養成良好的作息習慣,在尊重生活規律和孩子個性的前提下讓孩子健康快樂成長。

  中小學生減負很難單兵突進,需要教學和招生協調聯動。按照有關要求,各地正在探索實施基於初中學業水準考試成績、結合綜合素質評價的高中階段學校招生錄取模式。同時,將優質高中招生名額合理分配到普通初中。只有在升學環節,注重增加綜合性、開放性、應用性考察佔比,充分體現素質教育不以偏題怪題難題“論英雄”,中小學生減負的夢想才能成真。否則,減負只能停留在口號上。(張全林)

編輯:李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