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建國(記者 曾世湘 攝)
《西安歷史地理略論》書封(供圖 陜西師範大學出版社)
記者昨日獲悉,青年學者王建國所著《西安歷史地理略論》一書,近日由陜西師範大學出版總社出版。值得一説的是,該書系統地回答了華夏源脈與西安的關係,在業界引起一定反響。
80後學者研究西安學結出碩果
王建國,1981年出生於洋縣,現供職于西安文理學院長安歷史文化研究中心,長期致力於西安學研究,取得了一定的學術研究成果。他曾主持參與國家級省部級等課題19項,在國內知名報刊發表學術論文20余篇,參與撰寫《秦嶺智庫》《西安春秋》《隋唐長安城文化管窺》等專著10部,參編《長安歷史文化概論》等5部教材。
30余萬字的專著《西安歷史地理略論》是王建國研究西安學的最新成果。該書以歷史地理學的視角,探討了古都西安的地理環境優勢、歷史時期的水環境與都城長安之間的關係,對西安建置沿革及建都進行了梳理,研討了華夏源脈與西安之關係,特別是對隋唐長安禁苑的各方面關係進行了深入細緻地分析。
稱灞河沿岸是華夏民族發祥地
王建國告訴記者,自己和陳正奇教授合作從民俗、神話、考古及地方文獻等幾個方面綜合考證,認為“華夏”之名源於華胥氏之“華”和“夏”後氏之“夏”組合而成,今灞橋、藍田、臨潼三區縣交會處是華夏族形成的核心地帶;灞河、浐河、渭河交匯處,50公里為半徑的區域是華夏源脈所在地,得出了“西安東郊的灞河沿岸是華夏民族發祥地之一”的結論。該觀點把西安周秦漢唐的歷史向前大大地推進了一步,擴展了西安城市歷史的長度,很有價值。一經提出,即被《新華文摘》等報刊轉摘。
此外,王建國還認為,西安並不是人們常説的十三朝古都,而是十七朝古都。歷史上,在西安建都的有西周、秦、西漢、新、隋、唐等6個統一王朝,前趙、前秦、後秦、西魏、北周等5個分裂時期的政權,東漢獻帝與西晉愍帝等2個末代皇帝以及漢更始帝劉玄、赤眉帝劉盆子、大齊皇帝黃巢、大順皇帝李自成等4個農民起義政權建都,即合計有17個王朝與政權在西安建都。
為大西安建設提供智力支持
中國古都學會副會長、陜西師範大學博士生導師李令福教授認為,西安古稱長安,是中國歷史前半期最繁榮昌盛王朝西周、秦、西漢與隋唐的都城,對中國歷史影響巨大。比如,長安為都時期創造了中華民族的主體思想與制度文明;漢唐時期創造有中國歷史上著名的“治世”與“盛世”;隋唐長安是當時無與倫比的國際化大都市,佔據七至九世紀世界文明的制高點等等。
為探究西安獨特歷史文化資源背後的秘密,促使越來越多的學者投身到西安學研究的隊列。李令福認為,在中國經濟基本實現現代化,中華民族走向全面復興的新時代,作為華夏文明根脈發祥與治盛源泉的西安迎來了復興的機遇,也將成為傳承創新中華傳統文化實現中國夢的精神起點。《西安歷史地理略論》的出版,拓展了西安歷史文化研究的長度、高度、廣度和深度,是西安學研究的一項新成果,為現實的大西安建設提供了智力支持。(記者 曾世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