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鳳翔發現先秦宮殿群秦穆公或在此辦公生活
三秦都市報  2019-01-24 13:14:27

鳳翔發現先秦宮殿群秦穆公或在此辦公生活

  遺址發掘區航拍圖(陜西省考古研究院供圖)

  宗廟在中國古代建築系統中佔據著崇高地位,在傳統都城中,君主的朝寢之所(辦公與日常生活的地方)是另一個關鍵性的構成元素。1月23日,記者從陜西省考古研究院獲悉,考古人員去年對雍城遺址核心區的一組建築遺址進行了發掘,根據該組建築遺址的位置和“左祖右社”(營建國都的規制:指宮殿的左邊是祖廟,右邊是社禝)的關係推斷,該組建築遺址可能為春秋時期秦穆公所築之宮殿群,即朝寢建築。

  秦都雍城是秦國在由西漸東發展過程中的9個都城之一,290多年曆時19位王公,地位是除秦都咸陽之外最重要的一座都城。據介紹,考古人員曾對位於秦雍城遺址中部偏南的鳳翔馬家莊一號建築進行了考古發掘,證實該建築年代為春秋中期,距今約2600年,廢棄時間在春秋晚期,是迄今發現的規模最大、保存最好的先秦高級建築群——宗廟建築。2018年,北京大學、陜西省考古研究院和寶雞市考古研究所聯合對雍城遺址核心區,也就是馬家莊一號建築與馬家莊三號建築之間的一組建築遺址進行發掘,截至目前正在發掘的探方67個,發掘面積1750平方米。現階段發掘情況表明該區域建築保存較好,時代單一,未經後期建築擾亂,通過出土建築材料判斷其年代與馬家莊宗廟建築屬於同一時期。

  “通過此次發掘,進一步明確了該區域地層堆積,發現的遺跡有:建築基槽、夯土、建築週邊墊土等,對建築基址形制、規模以及廢棄情況有了進一步了解,發掘情況與勘探成果基本相符,驗證了對該區域勘探的可靠性,有利於進一步研究判斷馬家莊宮區各建築的性質、內涵。”據陜西省考古研究院研究員田亞岐介紹,根據考古勘探,發現馬家莊宮區由內、外壕溝構成“內城”和“外城”。“內城”內以馬家莊一號建築為中心,較有規律地分佈著密集的大型建築遺址,尤其宗廟遺址以西的幾座建築遺址,單體建築面積數倍于宗廟單體建築遺跡,表明這幾座大型建築遺址可能為高臺建築。從其與宗廟一號建築遺址位置及“左祖右社”的關係推斷,可能為春秋時期秦穆公所築之宮殿群,即朝寢建築。另外,過去一直認為與馬家莊宗廟有一定關係的三號建築遺址,根據其與新發現的位於馬家莊一號建築以西的大型宮殿群的關係判斷,其應為“左祖右社”中的社稷遺址。

  根據文獻記載和考古實踐,中國先秦的宗廟建築有一個漸進的發展過程,西周時期一般是寢廟合一模式,到後來發展成廟、寢分開且平行(俗稱左祖右社),再演變到秦都咸陽時期為突出天子之威,朝寢于國都中心,而將宗廟置於南郊的情形。(記者 趙爭耀)

編輯:王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