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城西安是歷史文化名城,古城墻遺址是西安的重要地理標誌和文化遺産。自新中國成立以來,特別是自1961年西安古城墻被列入新中國第一批歷史文化遺産名錄和文物保護單位以來,歷屆政府都十分重視古城墻保護,不斷進行修繕、加固,並加強管理。
陜西省政協委員薛驚理調研發現,隨著城市建設的快速發展以及時間推移,古城墻周邊的樹木不斷長高長大,有的樹木樹冠巨大樹枝粗壯,已經和古城墻墻體連接起來,在吹風時,擺動的樹枝就會不斷摩擦城磚,久而久之,城墻墻體出現凹槽形狀的摩擦痕跡。另外,在部分城墻拐角和綠化地段,有些樹木距離城墻太近,樹木根系扎入城墻縫隙,久而久之,城墻面臨裂縫、破損等潛在危害。
為此,薛驚理建議,對古城墻周邊的古樹名木進行一次徹底的盤點、登記、納入長效管理。古樹名木不僅自身有著非常重要的文物價值和觀賞價值,而且與古城墻相得益彰,相映成趣,因此必須在加強保護的前提下做出專業性評估,拿出具體解決辦法,該定期修剪的定期修剪,該移栽的及時移栽,嚴禁濫砍濫伐和造成二次文物受損。
同時他建議,按照“預防為先”的原則,對城墻周邊的綠化植被進行綜合評估和重新規劃,對由於樹木植被的根系、樹枝等可能對古城墻造成危害的,及時作出預防性措施,比如通過更換樹木品種、加大綠化和安全管理、清理城墻周邊雜草等多種途徑,為古城墻留出“安全距離”,切實加強古城墻長久保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