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革開放以來,陜西省經濟社會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實踐充分證明,改革開放是我們大踏步趕上時代的重要法寶,是加快陜西現代化建設步伐的關鍵一招,是我們必須進行到底的偉大事業。
如何以改革促創新促發展、推動新時代陜西改革開放再深入,成為今年省兩會代表委員關注的重要話題。
深化“放管服”改革
增強企業群眾獲得感
“深化‘放管服’改革是加快市場化改革的重要舉措。”省政協委員、西鹹新區灃西新城管委會行政審批與政務服務局局長謝慧瑩説,過去一年,灃西新城堅持以政府權力做“減法”、創新服務做“加法”激發市場活力,不斷深化“放管服”改革。營業執照辦理時間從3個工作日減少到1個工作日;企業簡易登出實現當場辦結;“最多跑一次”事項達到534項;37家市場主體獲得零利率貸款共計700萬餘元;全省首家婚姻登記全程電子信息化管理服務平臺正式運營,群眾7分鐘即可完成登記。企業獲得感、群眾幸福感不斷增強,市場迸發出高品質發展的活力。
“當好企業、群眾的‘五星級’服務員,不僅僅是一句口號,更需要刀刃向內的勇氣,勇於破除各項制度障礙。”謝慧瑩表示,灃西新城將繼續鼓足幹勁,深入推進權責清單制定、“最多跑一次”、商事制度改革、“互聯網+政務服務”等改革任務,全面實現“馬上辦、網上辦、就近辦、一次辦”的改革要求,努力打造公平的市場環境、優質的服務環境、具有活力的“雙創”環境、良好的營商環境。
調結構促轉型
探索企業發展新模式
“西安愛菊糧油工業集團的前身是西安市群眾麵粉廠。群眾麵粉廠如今已有85年的歷史了。”省人大代表、西安愛菊糧油工業集團黨委書記賈合義説,企業在激烈的市場競爭中,只有堅持改革創新,才能生存發展、做大做強。
1998年10月,西安市群眾麵粉廠進行了股份制改革。改革釋放出發展的活力。如今,西安愛菊糧油工業集團擁有西安、哈薩克斯坦、阿拉山口三個農産品物流加工園區和完備的銷售網絡,實現了從“做糧”到“做食”的轉變、從“初級加工”向“精深加工”的邁進,並即將實現從“國內”走向“國際”的市場轉換。賈合義説,要加快建立現代企業管理制度,形成有效的法人治理結構和靈活高效的市場化經營機制,推動國有資本做強做優做大。
村莊變美農民變富
“三變”帶來新生活
資源變資産、資金變股金、農民變股東。“三變”改革讓我省農村煥發出生機活力。
如今,在西鄉縣,特色民居、農家旅館隨處可見,水泥路通到了村民家門口,道路兩旁綠樹成蔭,宛如一幅山水畫。“‘三變’改革讓農民換個身份增收。”省人大代表、西鄉縣縣長李耕説,西鄉縣積極探索貧困村“黨支部+互助資金組織+龍頭企業+農民專業合作社+市場+貧困戶”的産業發展模式,在村集體主導下,每個貧困村都通過建立互助資金協會、組建專業合作社、發展引進龍頭企業、培育電商網點保障産業發展,因村制宜加快“三變”改革。
加強國際合作交流
實現高水準開放
開放帶來進步,開放促進發展。省政協委員、西安交通大學社科處處長賈毅華建議,我們要緊抓“一帶一路”重要節點優勢,加強同“一帶一路”沿線國家和地區的交往,積極推進交通商貿物流、國際産能合作、科技教育、文化旅遊等領域的合作。要依託省內知名高校資源優勢,探索“一帶一路”國際經濟合作和人文交流新模式,提高國際合作項目的社會效益與經濟效益。
“提升對外開放水準,要建設好陜西自貿試驗區這一重要對外窗口。”賈毅華建議,應進一步加強自貿試驗區營商環境建設,充分發揮開放型經濟的示範引領作用,保護市場主體的開拓性經營行為,推進自貿試驗區改革創新。(記者 甘甜 耿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