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穩天下安。“三農”問題事關國計民生,解決好“三農”問題,是決勝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的重大歷史任務。黨的十九大作出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的重大部署,確立了從根本上解決“三農”問題的指導思想和工作方針。
政府工作報告提出,要堅持農業農村優先發展,大力實施鄉村振興戰略。如何讓“産業興旺、生態宜居、鄉風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美好藍圖變為真真切切的現實,是今年省兩會與會代表委員關注的熱點。
堅持高品質發展
推動農業産業化現代化
振興鄉村,首先要振興産業。産業的高品質發展,讓生産生活條件不斷改善,讓農民持續增收,早日走上富裕道路。
“鄉村振興的核心是加快推動農業産業化高品質發展,從而實現農業農村現代化的目標。”省政協委員、陜西海升果業發展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長高亮建議,要切實提高土地産出率、資源利用率、勞動生産率。
高亮説,要加強土地流轉,鼓勵農民將土地向合作社、龍頭企業等流轉,推進農業適度規模經營。要探索推廣“龍頭企業+合作社+農戶”的産業發展模式,幫助農民解決資金、技術、管理等方面難題,有效降低農業生産成本,實現技術創新、産業升級,使農業經濟收益增加、農民增收。
2018年,我省積極發展新業態,大力扶持電商發展,助力精準扶貧,紮實有效推進鄉村振興戰略實施。
周至縣樓觀鎮週一村因種植獼猴桃走上了日漸富裕的道路。該村積極打造“獼猴桃淘寶第一村”,讓全村貧困戶通過電商扶貧增收。村民坐在地裏等客商的日子一去不復返了。
“2019年是決勝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關鍵之年。我們決不能鬆勁,要將各項扶貧政策真正落實到位,讓群眾享受政策溫暖。”省人大代表、週一村黨支部書記齊平説,“今年,我們將繼續大力發展獼猴桃産業,助力鄉村振興。”
建設美麗鄉村
創造農村幸福生活
省人大代表、武功縣縣長林梅説,政府工作報告提出,2019年要積極打造生態宜居美麗鄉村,建設200個以上鄉村振興示範村,這為縣區因地制宜建設美麗鄉村指明瞭方向,提供了難得機遇。
林梅説,全域推進農村改排水、改廁、改路、改電、改氣、改網等工程,投資強度相對較大。應當發揮財政資金的引導和杠桿作用,吸引金融資本和社會資本等其他資金投入,破解資金瓶頸難題;鼓勵企業和農民積極投身美麗鄉村建設,特別要調動農民的積極性、主動性,引導他們以主人翁態度參與建設,並在規劃編制、項目安排、建設實施等方面充分聽取群眾意見建議。
林梅建議,在美麗鄉村建設中,要彰顯地域特色,保護文化傳統,留住鄉村底蘊,努力做到精心規劃、精緻建設、精細管理、精美呈現,構建形成“一縣一規、一鎮一韻、一村一景”格局。
發揮人才作用
激發農村新活力
人才聚集,鄉村振興才有底氣。如何吸引人才、留住人才,是省政協委員、西安財經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教授陳曉莉關注的重點。她説,應不斷完善吸引人才、留住人才的制度機制,創造適合人才發展的良好外部環境;堅持差異化、多樣化理念,積極發展鄉村旅遊、創意農業、農村電商等業態,培育農村經濟發展的新動能。通過政策和産業的雙重作用,吸引外出致富能手回鄉創業,讓“新鄉賢”紮根本土、建設鄉村。
“城鄉融合發展是鄉村振興的重要路徑。”陳曉莉説,要促進人才、資源、技術、信息、産品等要素在城鄉之間順暢流動,努力實現生態環境共治、基礎設施相通、公共服務共享。
加大知識産權保護力度
推動農業科技創新
農業現代化是鄉村振興的重要標誌,而農業現代化的實現必須牽住科技創新這個“牛鼻子”,加速傳統農業轉型升級。
省人大代表、西安市李杏研究所所長杜錫瑩,多年來紮根田間地頭,從事果樹苗木新品種選育和新技術推廣。杜錫瑩認為,知識産權是種業育種研發的核心,只有不斷完善知識産權保護制度,保護育種者和企業的合法權益,才能充分調動研發者的積極性。
杜錫瑩説,為了更好推動農業科技創新,激發農業科研人員幹事創業的熱情,應進一步加大對知識産權的法律保護力度。(記者甘甜陳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