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努力打造共建共治共享的社會治理格局
陜西日報  2019-01-31 11:00:38

  良好的社會治理是保持社會和諧穩定、讓人民群眾過上美好生活的前提和保障。

  人民群眾對美好生活的需求日益廣泛,不僅對物質文化生活提出了更高要求,在民主、法治、公平、正義、安全、環境等方面的要求也日益增長,這對社會治理提出了新的挑戰。如何進一步探索新形勢下務實管用、高效運轉的社會治理新路子?與會的我省人大代表和政協委員如是説——

  社會治理

  人人參與人人盡責

  黨的十九大報告指出,要推動社會治理重心向基層下移,發揮社會組織作用,實現政府治理和社會調節、居民自治良性互動。

  安康市立足推進社會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不斷加強和創新社會治理工作,創新推行“三線兩化一平臺”基層治理工作法、黨建引領“三治融合”模式,成效顯著。“共治,即共同參與社會治理。要充分發揮各級黨委在社會治理中總攬全局、協調各方的領導核心作用,同時強化各級政府抓好社會治理的責任制,引領和推動社會力量參與社會治理,努力形成社會治理人人參與、人人盡責的良好局面。”省人大代表、安康市常務副市長趙璟説。

  社會治理是一項系統工程,必須強化頂層設計、體系構建、技術支撐、隊伍建設、資源整合等方面的整體性聯動。趙璟建議,要充分發揮社會合力的強大推動作用,著力打造多方謀劃、廣泛參與、共同享有的社會治理新格局,實現群眾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服務、自我監督,努力增進人民群眾的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多措並舉

  提升基層治理水準

  社會治理的重心在基層。打造共建共治共享的社會治理格局,要通過多種方式,不斷提升基層治理水準。

  “要充分發揮自治、法治、德治的作用,做好基層治理工作。”省政協委員、安康市中級人民法院副院長范化冬説,在基層治理中,應堅持發展“楓橋經驗”,充分調動群眾的積極性、主動性、創造性,更好發揮群眾在社會治理創新中的主體作用。

  “基層治理離不開法治的保駕護航。”范化冬説,要堅持法治思維和方式,依法處理社會事務;進一步加大法治宣傳力度,提升群眾法治觀念,營造良好法治環境。同時,法院應堅持公平正義,不斷提升辦案品質和效率,更快更好解決矛盾糾紛,真正滿足涉訴群眾的司法需求。

  道德是良治善治的基石。范化冬認為,應大力加強文化建設,在基層社區、農村廣泛開展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教育,努力提高群眾人文素養,從源頭上預防和減少矛盾糾紛産生。

  讓特殊群體

  共享發展成果

  打造共建共治共享的社會治理格局,必須讓全體人民共享社會治理成果、共享改革開放成果,在全面奔小康的道路上,不落下一人一戶。

  “在經濟社會發展取得巨大成就的今天,我們應更多關注殘疾人等社會特殊群體。”自當選省政協委員起,咸陽市康復教育學校校長張溫靜的每次提案都以特殊教育為內容。她説,近年來,我省特殊教育事業有了長足發展,心智障礙兒童的義務教育得到了保障,應繼續加大支持力度。

  “心智障礙兒童義務教育之後的職業教育階段,直接關係到這些孩子成年後的生活狀態。”張溫靜説,我們要進一步加強心智障礙青年職業教育,讓他們有融入社會的能力,在社會上有尊嚴地生活。

  她建議,應加強特殊教育師資人才隊伍建設,擴大特殊教育專業的招生規模,在普通師範院校開設特殊教育必修課程,加大特教教師培養力度。特殊教育學校可開設烘焙、烹飪等適合心智障礙學生學習的專業,讓教育多元化服務特殊群體。

  建立退役軍人

  服務保障體系

  “加強國防動員、人民防空和後備力量建設,建立退役軍人服務保障體系,推進‘雙擁’共建,培育‘關心國防、尊崇軍人’的濃厚氛圍。”在審議政府工作報告時,省人大代表、西鹹新區秦漢新城劉家溝村黨支部書記陳剛讀到這句話時,倍感欣慰。

  “我1983年從部隊退役,後來又連續兩屆當選省人大代表。在我履職過程中,軍旅生涯的歷練時刻影響著我。”陳剛説。軍人服從命令、嚴守紀律的要求,使陳剛在履職過程中,從未缺席一次調研、會議;尊崇憲法、為人民服務的職責,使陳剛積極聯繫群眾,紮實調研,做好政府與群眾的“連心橋”。

  “加強和創新社會治理,是為了讓人民群眾共享治理成果。這就要求創新利益協調機制,完善利益保護機制,維護和保障人民群眾切身利益。”陳剛説,對退役軍人的服務保障,能夠使退役軍人在社會各個方面繼續為祖國作貢獻、為人民服好務。他建議,要構建實現共享的體制機制,完善基本公共服務制度、民生保障制度和公共服務監管制度。對退役軍人要切實做好政策落實、幫扶解困、教育培訓等工作。他還建議,每年對身體條件允許、自願參加集訓的退役軍人組織集訓,以保證軍人本領常練常新、軍人素質始終高強。(記者 耿薇 甘甜)

編輯:王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