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翩翩兮朱鷺,來泛春塘棲綠樹。”走進陜西洋縣,從已經收割的稻田、莊戶人家房前屋後朱鹮的歌鳴中,都可以感受到這裡生態的巨變。自1981年在陜西省洋縣發現世界上唯一倖存的7隻野生朱鹮以來,當地政府依託保護朱鹮造就的優越生態,走上綠色有機可持續發展之路。
“極小種群保護時代” 為世界留住美麗物種
陜西洋縣朱鹮生態園內的朱鹮。新華網 汪艷 攝
從開始尋找到目前朱鹮種群生機盎然,朱鹮保護之路曲折卻富有成果。陜西洋縣自從發現了朱鹮,隨即便出臺相關的朱鹮保護措施,不準開山放炮、不準伐木、不準放牧、不準使用農藥化肥,扶持引導農民發展種養業,向農民免費提供種子、化肥、技術,定單收購綠色水稻,鼓勵農民稻田養魚、養蝦,保護朱鹮。多年來,該縣護鹮人攻克多項技術難關,探索出一整套朱鹮人工飼養、繁育和疾病防治技術方案和標準。
“洋縣地理環境好,以丘陵和山區為主,濕地分佈廣,水庫就有50多個,漢江在洋縣境內就有三十多條支流,造就了朱鹮在此繁衍生息的天然佳境。”陜西漢中朱鹮國家級自然保護局劉義介紹説,“近年來,洋縣所有鄉鎮都有朱鹮活動的影子,縣城裏發現兩個朱鹮巢,城鄉結合處發現了8個朱鹮巢。朱鹮在洋縣境內已有2000多只。”
走準有機富民“産業路” 實現人與自然和諧共處
洋縣草壩村位於漢中朱鹮國家自然保護區內,為保護這一瀕危珍禽,洋縣建立朱鹮國家級自然保護區,陸續關停影響朱鹮生存繁衍的工礦企業,在保護區內全面禁止使用農藥和化肥。“為了保護朱鹮,我們的農作物收成很低。在其它地方雜交水稻畝産能達1200多斤,我們村的水稻只能收成一半六七百斤左右。”草壩村黨總支書記劉開昌表示,為了讓農民們儘快從困境中崛起,儘快富起來,決定開始走有機農業之路。
陜西洋縣有機黃酒帶動農戶脫貧增收。新華網 汪艷 攝
隨後草壩村村莊農業生産全部按照有機農業生産標準生産,使用有機肥、太陽能殺蟲燈、粘蟲板,有效保護了朱鹮活動區的生態環境,同時也提高了農産品的附加值,實現了人與自然的和諧共處。2009年,草壩村在全縣率先成立專業合作社,傾心打造“朱鹮湖”有機農産品品牌。“自從發展了有機産業,我們草壩人都靠有機産業致富了。”洋縣草壩村村民張學文至今還記得,從2005年洋縣有機産業起步開始,農民不再抱怨無法使用化肥農藥導致糧食減産收入低,有機農業為他們帶來的效益一年比一年高。
多年來,洋縣在保護與發展之間探索走出了一條保護生態、産業轉型、綠色發展之路。大約20萬農民因發展有機農業而獲益,有機産業已成全縣農民增收致富的重要途徑之一。
依託生態資源優勢 構建全域旅遊新格局
除了有機産業帶來的效益,洋縣的旅遊業也成為提升城鄉居民幸福指數的重要方向。草壩村採用“黨支部+旅遊公司+村民合作社+互聯網+農戶”旅遊扶貧利益聯結機制,讓農民以土地、果園、林地、古房屋、勞動力等資源入股轉變為企業股東,走出一條“以旅扶貧”、“以旅富民”的新路子,輻射帶動周邊村民提高經濟收入,成為鄉村旅遊發展的新亮點。
航拍視角下的陜西洋縣。新華網 張勇攝
近年來,洋縣依託生態山水田園風光、鄉土民俗文化和有機農産品的資源優勢,把休閒體驗的複合型生態旅遊作為發展的主導方向,作響以油菜花海為主的節慶經濟,舉辦國際性論壇,打造精品旅遊景區、特色旅遊村鎮、田園綜合體和發展有機觀光農業等為主題的洋縣生態旅遊品牌。目前洋縣已初步形成“遊華陽景區”、“逛朱鹮梨園”、“賞秦嶺四寶”、“觀蔡倫造紙”、“購有機産品”的“遊、購、娛”生態旅遊産業鏈。(汪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