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陜西自貿區西安區域兩個成果入選中國自貿區十大創新成果
西安晚報  2019-02-01 11:09:42

  日前,記者從陜西自貿試驗區西安管委會獲悉,陜西自貿試驗區西安區域選送的兩個創新成果入選中國自貿試驗區“十大創新成果”,兩條新聞入選中國自貿試驗區“十大新聞”。昨日,4塊沉甸甸的獎牌從《每日經濟新聞》總部來到了西安,國際港務區功能區和經開區功能區收到了這份沉甸甸的禮物。

  據了解,1月14日,由《每日經濟新聞》舉辦的“開放新高地·2018中國自貿試驗區十大新聞”評選結果正式揭曉,此次活動吸引了近70萬人次參與投票,經過初評、網絡投票、專家組打分等多輪環節的評審後,陜西自貿試驗區西安區域報送的參評項目:《“長安號”中歐班列運行突破1000列 創3項全國第一》《西安經開區引進24小時全智慧辦照系統》躋身“十大新聞”榜單,《鐵路運輸方式艙單歸併》《構建“一帶一路”跨國農業産業發展産業鏈》也以其創新性、典型性和可複製推廣性獲得“十大創新成果”獎項。

  此外,在評選過程中,來自全國各大研究機構及高等院校的專家除為候選“十大新聞”和“十大創新成果”打分外,還對最終入選的創新成果進行了點評。

  西南財經大學中國(四川)自貿試驗區綜合研究院執行院長姜玉梅點評“鐵路運輸方式艙單歸併”:“鐵路運輸方式艙單歸併”,在貿易便利化領域屬於全國首創的制度創新舉措。該舉措充分結合陜西自貿試驗區地處內陸和“一帶一路”重要節點的地理特徵,準確識別內陸地區鐵路貨物運輸的短板,將“一櫃一單”模式改為“艙單歸併”模式,節省通關費用,縮短通關時間,大大提升通關效率,促進內陸地區貨物貿易便利化。陜西自貿試驗區立足自身區位和産業優勢,積極探索差異化制度創新路徑,推出“鐵路運輸方式艙單歸併”新模式,為企業實實在在降低了跨境貿易成本。該項舉措有利於輻射帶動“一帶一路”沿線西部城市的協同開放,值得向全國具備鐵路運輸條件的區域進行複製推廣。

  福建師範大學經濟學院院長黃茂興點評“構建‘一帶一路’跨國農業産業發展産業鏈”:“一帶一路”與自貿試驗區融合發展,這是我國自貿試驗區建設的必然要求。陜西西安充分利用“一帶一路”這一重要平臺,踐行自貿試驗區投資自由化、貿易便利化政策試驗要求,把“一帶一路”沿線區域的哈薩克斯坦等國農産品貿易産業鏈搭建起來,形成種植、收購、加工、物流、銷售全産業鏈,是農業跨國合作的成功典範,是自貿試驗區開放發展的重要體現,也是踐行“一帶一路”共商、共建和共享原則的有力佐證,這有助於積極發揮“一帶一路”與自貿試驗區“比翼齊飛”的共振效應。

  新聞連結

  兩條新聞入選中國自貿區“十大新聞”

  1.“長安號”中歐班列運行突破1000列 創3項全國第一

  截至2018年10月底,中歐班列(長安號)年度累計開行1030列,其中中亞去程412列,中亞回程68列,中歐去程201列,中歐回程349列。實際開行總量全國第一;重載率99.9%,全國第一;運送貨物總重105.18萬噸,全國第一。

  2.西安經開區引進24小時全智慧辦照系統

  2018年5月,西安經開區引進24小時全智慧辦照系統,辦理營業執照不再需要人工審核。2018年12月,經開區又投入使用西北首批智慧登記註冊機器人自助服務終端,辦事群眾通過與機器人對話採集相關信息數據,就可當場辦結工商營業執照。

  兩個成果入選中國自貿區“十大創新成果”

  1.鐵路運輸方式“艙單歸併”

  長期以來,貨運班列通關一直採用一節車廂一申報的監管模式。西安國際港務區主動對接企業需求,聯合西安海關多次赴烏魯木齊、阿拉山口等地進行對接,促成實現同一品名、同一規格、同一合同、同一公司、同一列次的大宗進口貨物,幾十節車廂的“艙單歸併”成1個艙單,使用1票報關單申報。

  2.構建“一帶一路”跨國農業産業發展産業鏈

  陜西農糧加工企業愛菊糧油將我國農業技術輸出至哈薩克斯坦,將進口哈薩克斯坦農産品深加工,同時利用哈薩克斯坦良好土地條件進行種植和産地初加工。目前已實現“北哈州、阿拉山口、西安”三地互為支撐、協同發展的中哈農業跨國合作體系,形成種植、收購、加工、物流、銷售全産業鏈。(記者 南江遠)

編輯:李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