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西安市曲江新區中和廣場,由多個燈籠造型組成的大型燈組格外醒目。這種創意燈組營造出傳統與科技相融合的氛圍,為古城西安增色不少。
在綏德縣崔家灣鎮崔家灣村,劉成剛家使用的方形燈籠現在並不多見。
在鳳翔縣城關鎮東大街燈籠市場,史先生用竹竿挑著六盞蓮花燈,準備送給年前出嫁的外甥女。
漢中市興漢新區舉行的“興漢勝境新春燈會”吸引了不少人的關注。
在寶雞鳳翔縣彪角鎮三岔村,王堆強和愛人劉拉巧製作金瓜燈籠。
在西安貝斯特綜合市場門前,郭晴斌製作的手工燈籠得到了人們的青睞。
十萬人家火燭光 門門開處見紅粧
燈籠是中國春節文化中不可或缺的元素,也是祝願喜慶吉祥、表達美好願景的一種寄託。相傳,燈籠起源於西漢時期,漢武帝于正月十五在皇宮設壇祭祀天帝太一神,徹夜點燈照明,引得民間紛紛效倣。盛唐時期花燈更是大放異彩,官民都很重視燈節,民間有張燈結綵、觀燈出遊的習俗。及至宋代,影燈、水燈等多種燈籠樣式涌現。明代早期,人們為燈節設立了燈市,燈市後來發展為百貨交易市場。
春節前後,記者走訪了榆林、漢中、寶雞、西安。所到之處,火紅的燈籠將喜慶的年味兒帶到三秦大地,帶進千家萬戶。
2月12日,夜幕降臨在綏德縣崔家灣鎮崔家灣村,家家戶戶張燈結綵,貼著窗花對聯,把這個窯洞組成的陜北村落打扮得光彩奪目。村民劉成剛踩著凳子,點亮了窯洞前的燈籠。與現在大多數家庭使用的圓形燈籠不同,劉成剛還保留了老一輩人流傳下來的方形燈籠。這種燈籠的骨架用木棍組成,四週糊上白紙,再貼上幾個不同樣式的窗花,透出別樣的喜慶。
在陜北,人們在春節期間通過觀燈、賞燈、轉燈等燈俗活動,表達著他們對傳統文化和習俗的認同、對美好生活的憧憬。
2月14日,在漢中市興漢新區舉行的“興漢勝境新春燈會”上,百餘組花燈將興漢勝境裝點成一片精彩絢爛的花燈海洋。家住漢臺區的陳燕頗有感觸地説:“小時候過年很熱鬧,家裏的老人會做燈籠給孩子玩。隨著時代的變遷,這些習俗都已經遠離我們了,只有到這種大型的燈會現場,才能找到一些兒時的感覺。”
進入冬季,原本是農村人一年中最悠閒自在的時光,然而對於鳳翔縣彪角鎮三岔村有燈籠製作手藝的村民來説,卻是最繁忙的時節。
王堆強是三岔村製作燈籠大戶之一。他家每年平均製作的燈籠不少於3萬盞。説起燈籠的話題,王堆強似乎有説不盡道不完的行內話:“以前,老一輩人做燈籠要用紅、黃、綠3樣顏色的紙。染3種色,費時費事。現在不同了,燈籠紙就購買現成的大紅紙,非常方便。”
2月16日,記者來到西安市曲江新區雁翔路三兆村。三兆村製作燈籠歷史悠久,製作水準高超,形成了豐富多彩的品種。每逢新春佳節,村裏幾乎家家都在製作燈籠。年過花甲的村民郭晴斌幾十年來一直在製作傳統造型的燈籠。“這燈籠是我自己做的,竹子是從陜南買來的,50多道工序全部是靠手工完成的。光是糊紙和綢子的糨糊,就用了整整1袋面。”郭晴斌用沙啞的嗓音向顧客介紹著,“今年我做了6000多個燈籠,現在已經賣完了.不管是送人還是自己挂在家裏,圖的就是原汁原味,要的就是紅紅火火。”記者 趙晨 文/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