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月20日8時,陜西省腫瘤醫院院長宋張駿準時來到醫院門診部開始接診病人。臨近中午,宋張駿接診完50個病人後,又趕往病房查房,期間不時還有病人或者病人家屬找他諮詢。雖然沒有片刻閒暇,但宋張駿始終熱情細緻地回答各種問題。
宋張駿每週的工作日程都被安排得滿滿的:週三上午上門診,週二週四週五上午上手術臺,其他時間還要忙著研究課題、參加學術會議、舉辦講座、帶研究生……
作為全國人大代表,宋張駿在繁忙的工作之餘,認真履職,積極參加相關調研活動,提交建議。2018年,宋張駿提交了兩份建議,一份是關於留住基層醫療人才的,一份是關於如何更好地做好腫瘤預防與篩查工作的。
“能否留住基層醫療人才,關係著基層醫療水準,關係著人民群眾的健康保障。要想方設法打通基層醫療人才學習、職稱評定等方面的通道,讓他們水準上能提升、事業上能進步。這樣,他們才能安心在基層工作。”宋張駿説。
作為腫瘤專家,宋張駿建議,應該把治療腫瘤的“戰線”前移。惡性腫瘤確認病期偏晚,治療費用高,治療效果差。如果能夠做好前期普查和篩查,進行早期治療,不僅治療效果好,治療週期短,還能節約大量治療費用和醫保資金。
近日,宋張駿正著力準備通過信息化手段促進醫療衛生事業發展的建議。“隨著互聯網技術的發展,上網速度不斷提升,可以實現高清晰度畫面的高速傳送,這為發展‘互聯網+醫療’提供了保障。有了互聯網醫院,就可以實現惡性腫瘤的同質化診斷,真正夯實惡性腫瘤分級診斷,讓偏遠地區的群眾享受到高品質的醫療服務,讓專家更好更便捷地為群眾提供醫療服務,還能切實降低群眾的醫療費用支出。我相信,通過手機看病終有一天會變為現實。”他説。
作為醫生,宋張駿以愛心、細心、真心對待每一位患者,努力為他們解除病痛;作為人大代表,他把目光放在廣大的群眾身上,認真履職,為他們辦好事、辦實事。(記者 張斌峰)
記者手記
心懷仁愛 情係群眾
對醫生來説,比醫術更重要的,是仁愛之心,是對患者的尊重、關愛與真誠幫助。作為醫生,宋張駿具有仁愛之心。多年來,他把治病救人看得高於一切。無論是上門診、做手術,還是從事行政管理、課題研究,他最主要的目的就是救死扶傷,為患者解除病痛。
作為人大代表,宋張駿積極履職盡責,時刻記挂著群眾冷暖,深入困難群眾中進行調研,了解他們的需求,傾聽他們的心聲,所提交的建議真正做到急群眾之所急,想群眾之所想,讓廣大農村的群眾求醫問藥更方便、成本更低。
仁愛之心,讓宋張駿成為了一名擁有良好口碑的醫生;使命擔當,讓宋張駿成為了一位反映群眾訴求的好代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