鄉村要振興,治理是基礎。
隨著鄉村振興戰略的推進,鄉村發展的需求更加迫切。但面對著更加龐雜的村級事務,村組幹部常常顧此失彼,農村管理中尚存暗角空白。
陜西省西安市灞橋區從中國傳統鄉村治理文化中汲取養分,以鄰裡關係為紐帶,在白鹿原周邊鄉村探索村民“自治”與“德治”相結合的“戶長制”。
灞橋區委書記贠笑冬説,“戶長制”借助“鄰裡關係”,幫助村幹部排憂解難,讓惠農政策與群眾呼聲“上傳下達”,填補了鄉村治理中村委會和村民小組向下延伸的空白地帶,是對村民自治組織管理的有效補充。
“戶長都是村裏威望高、名聲好、心腸熱、手腳勤的村民。戶長管理與行政手段不一樣,是以德治人、以情管人。”多位村支部書記告訴記者。
狄寨街道辦主任吳小進介紹,“戶長制”是在村組架構的基礎上,將村組分成片區,再將片區分成若干個中心戶,每10~15戶推薦一名“戶長”,負責管理片區內的環境衛生、政策宣傳、信訪維穩、社情民意、扶困互助等具體事務。
記者了解到,“戶長制”分為三級:一級戶長由村支部書記、村委會主任擔任;二級戶長為村三委會其他幹部和各小組組長擔任;三級戶長由群眾推薦能人、熱心人擔任,負責具體事務細化管理和監督。
狄寨街道伍坊村是灞橋區最早試行鄉村“戶長制”的行政村。村支部書記王余寬説,過去這裡是環境臟亂差的典型,亂搭亂建較多,村道上柴火、垃圾、磚瓦堆積嚴重。“過去幹部扯著嗓子喊,村民們或不管不聽,或佯裝清理,沒幾天又搬出來了。”
2016年9月,伍坊村從全村600多戶1700多人中推薦出41人擔任戶長後,村容村貌很快有了改觀。
今年60歲的康翠娥是個熱心人,被推舉為三級戶長後,一些村級事務就下沉到她的肩上。“每天我先打掃自家門口衛生,再去幫鄰居家清掃,時間長了他們臉上挂不住,現在大家都自覺把門口的衛生搞好了。”
走進白鹿原上美麗鄉村的典型——西車村,白墻紅磚,村容整潔,無法想像這裡曾垃圾四溢,“臭”名遠播。
村支部書記屈利軍説,過去村裏環境衛生年年治理、年年反彈。實行“戶長制”後,環境治理成果就容易鞏固了。
化解鄰裡糾紛矛盾,也是戶長們的職責。“村民爭吵的都是小事,村主任勸了不一定管用,我們了解彼此脾氣,調解起來簡單多了。”伍坊村67歲的戶長賀先唯説。
吳小進説,如今該街道27個行政村全面實行了“戶長制”,這些“編外村幹部”解決了“幹部管不到,幹部管不了”的問題。
延伸觸角、打通渠道,“鄉村戶長制”為鄉村治理提供了啟示。記者採訪發現,一些農村地區按“戶長制”的模式開展工作,在一些鄉村難點問題處理上取得意想不到的效果,具備一定的推廣價值。
贠笑冬説,“戶長制”的實踐證明,鄉村治理要緊緊依靠群眾,動員群眾參與其中,利用鄰裡情感來解決一些死角難題,讓群眾有了“獲得感”,還有了“參與感”。
“戶長制”雖取得成效,但也面臨瓶頸:如何讓這一制度發揮長效作用,如何讓戶長們保持長久熱情?
吳小進坦言,狄寨街道辦對各級戶長評比考核,進行激勵。對優秀戶長給予獎勵或吸納為村級保潔員,並在推薦基層代表、婦聯主任、村級幹部上優先考慮,在家風評選活動中給予傾斜。
多位基層幹部認為,“戶長制”操作性強,關鍵在落實推廣,建議進一步激勵戶長們的內生動力,保持能人、熱心人參與自治的熱情和耐心;同時讓“戶長制”突破環衛層面,全面參與鄉村振興各項事務,持續發力,實現鄉村“有效治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