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工大自主水下航行器團隊,長期從事新型水中兵器和新概念水下航行器基礎研究、關鍵技術攻關以及創新人才培養等工作,實現了我國遠程自主水下航行器技術的跨越式發展,使水下航行器技術主要性能國內領先,並達到國際先進水準。該團隊入選2018年度國防科技工業十大新聞和十大創新人物(團隊)。
人類長久以來的夢想。水下航行器的出現,為人們打開了一扇探索海洋的新大門。自主水下航行器更是憑藉能夠無人、無纜、自主進入海洋開展工作而被譽為“水下蛟龍”“孤膽英雄”,受到各國高度重視。
2016年8月,西工大水下航行器團隊研發的50公斤級自主水下航行器,通過了科技部組織的驗收和海上試驗,標誌著我國在微小型水下航行器方面成功突破國外技術封鎖,擁有了具有完全知識産權的工程化産品,並首次形成了産業化能力。
50公斤級可攜式自主水下航行器工程化技術是一個集技術研究、設備研製與産業化推廣相結合的課題。西工大水下航行器團隊在研製過程中,先後突破了複合材料耐壓殼體結構輕量化設計,低阻、低噪、高穩定性流體動力佈局設計,數據、電源、報警三總線開放式模組化設計,高精度自適應定深控制、應急避險舵機控制等關鍵技術難題,成功研製樣機4套,申請國家發明專利13項,授權8項。
在開展技術研究的同時,團隊和天和防務一起積極進行示範性應用和産業化推廣,目前已形成了微小型水下航行器技術研發團隊,建設了專業化的生産加工和實驗場所,具備了小批量生産能力。
“面對複雜的海底狀況,小小的航行器要隨著海底地形變化自動調節航行路線,不僅能沉下去不偏航,還能不丟失收得回。”潘光教授介紹,整個團隊前後歷經多年研發,突破多項關鍵技術難題,研製成功了系列化水下航行器,包括150mm、200mm、324mm、533mm級別,從設計到生産,所有核心技術全由我國科研工作者自主研發,具有完全自主知識産權,填補了國內空白。
它們具有廣泛的用途。在航行器的前端搭載聲吶設備,利用聲吶發出的聲波反彈,航行器就可以掃描出水底地貌。搭載其他探測器、攝像頭等不同的功能模組,水下航行器就能夠實現不同類型的海底探測和水下觀測,包括探測海底氣象如海水的溫度、深度等,觀測海底地形、地貌等。除了這些民用用途,這些水下航行器還可以用於掃雷等軍事用途,為我國海洋探測、開發和防衛提供了重要裝備。
自主水下航行器團隊前身是中國工程院院士徐德民教授牽頭組建的一支僅有6人的團隊,經過十幾年的發展,現有院士、國家教學名師、何梁何利科學技術獎獲得者等各類國家級人才12人次,教師20多名,博士、碩士100多人,已經成為集教學、科研、人才培養等為一體的高水準科技創新團隊,為我國軍民兩用海洋裝備建設和創新型人才培養做出了重大貢獻。(記者 任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