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真抓實幹 奪取新勝利(聚焦·代表團開放日)
雲南
加大洱海保護治理力度
本報記者 趙 兵 李茂穎
3月7日,雲南代表團駐地。現場媒體記者眾多,攝影攝像器材林立。
“能否介紹一下洱海保護治理的成效?”隨著本報記者的提問,洱海話題成為會場焦點。
2015年1月,習近平總書記來到大理灣橋鎮古生村,走上木棧道,同當地幹部合影后説:“立此存照,過幾年再來,希望水更乾淨清澈。”他叮囑當地幹部一定要改善好洱海水質。
“蒼山不墨韆鞦畫,洱海無弦萬古琴。”這句話描寫的如畫美景正是雲南大理白族自治州的蒼山洱海。但這幅“一水繞蒼山,蒼山抱古城”的美景,卻一度因為洱海水質受到污染而被破壞。近年來,隨著保護力度的不斷加大,水質逐漸有了改善。
如今,洱海的治理保護成效如何?3月7日,在雲南省代表團開放日現場,與會代表給出了答案。
“我們始終牢記習近平總書記的殷殷囑託,把洱海治理保護作為壓倒性的政治任務,不敢有絲毫懈怠。”作為洱海河長,雲南省省長阮成發代表向記者詳細講述了洱海治理的舉措。
幾年來,雲南通過環湖集污治理,初步建成覆蓋全流域遍及城鄉的雨污收集處理系統,基本實現生活污水全收集處理。同時,在流域內禁止使用高殘留農藥,並關停了不少環湖企業。此外,投資160多億元推進治理項目建設,群眾配合生態搬遷1806戶,關停不符合排污標準的餐飲客棧近2500家……
“那麼效果如何?”記者追問。
“2018年,洱海水質實現7個月Ⅱ類水,5個月Ⅲ類水,水質為2015年以來最佳。洱海保護治理成效初顯。”面對提問,阮成發代表説,“但是,穩定向好的拐點沒有出現,我們對成績不能高估,洱海保護治理任重道遠。”
“湖泊治理在一段時間內會出現鐘擺現象,可能好轉,也可能惡化。湖泊保護治理要尊重科學,要有戰略定力和韌勁。”阮成發代表的觀點,得到了多位代表的認可。
大理白族自治州州長楊健代表持同樣看法:“洱海流域綠色生産的方式還沒有完全形成,水質和水生態仍然處於複雜的波動變化期,影響水質變化的氣溫降雨等因素具有不確定性,水質依然存在反復的可能性。”
洱海治理具有長期性艱巨性,雲南幹部群眾牢記總書記囑託、保護好綠水青山的決心堅定不移。
發言中,有代表建議,擴大洱海核心保護區,解決好洱海周邊房地産開發、旅遊無序發展、産業結構不優等問題。同時,推動洱海向綠色生産和綠色生活發展,建設蒼山洱海大景區。
在開放日活動結束後,在雲南省大理州環境監測站工作的楊曉雪代表在會場向記者談起了她對這片美麗山水的特殊情感:“我從小在洱海邊長大。洱海流域是中國西南生態屏障的重要組成部分和全國重要的生物多樣性寶庫。我會用自己的實際行動來守護好這片藍天碧水,也希望大家都參與保護治理,讓每一個人都成為洱海保護參與者。”
北京
不斷優化營商環境
“去年北京城鄉建設用地減量34平方公里,經濟總量躍上了新臺階,達到3萬億元。與此同時,大家關心的大城市病有所緩解。”3月7日,北京市市長陳吉寧代表説,北京在減量過程實現了更高品質發展。下一步將強化首都功能,使城市更宜居,發展品質更高。
北京市發改委主任談緒祥代表説,今年北京市推出了優化營商環境政策2.0版,有4個特點:一是堅持以用戶體驗優先,二是堅持對標國際一流,三是堅持務求實效,四是堅持改革創新。
北京市東城區委書記夏林茂代表説,經過幾年的整治提升,東城區打造了一批彰顯古都風韻、功能設施完善、管理非常精細的衚同街巷,老城的風貌漸漸地回來了。
(本報記者 賀 勇 范佳元)
安徽
服務長三角一體化
3月7日,安徽省委書記李錦斌代表表示,安徽要著眼優化長三角創新發展佈局,重點圍繞科技創新共同體、G60科創走廊、産業合作示範基地,規劃建設科技創新和産業研發高地;同時推進長三角一體化先導工程、共建長三角綠色美好家園、提升長三角對外開放水準,在長三角一體化發展國家戰略中作出安徽貢獻。
G60科創走廊涵蓋蕪湖在內的滬蘇浙皖九城市(區),是區域內“中國製造”邁向“中國創造”的重要引擎。蕪湖市市長賀懋燮代表介紹,去年12月,G60科創走廊機器人産業聯盟在蕪湖成立,有146家企業加盟。
“創新創業者的又一個春天已然到來。” 榮事達電子電器集團董事長潘保春代表信心滿滿,他建議建設專業眾創空間,促進創新創業加速融合。
(本報記者 郭舒然 遊 儀)
廣西
讓産業新苗長成大樹
“各位記者朋友放心,提問時間只多不少!”廣西壯族自治區黨委書記鹿心社代表在廣西代表團開放團組會議上兩次表示。在現場,代表們圍繞高品質發展踴躍發表看法。
“2019年,廣西將在暢通物流上做文章,在降低成本上出實招,在提高服務品質上下功夫,推動西部陸海新通道成為‘一帶一路’國際陸海貿易新通道。”廣西壯族自治區發改委主任劉宏武代表説。
包裝時尚的兩面針牙膏、新款寶駿新能源汽車模型、面向歐美市場研發的柳工挖掘機模型……柳州市市長吳煒代表的文件袋如同百寶箱,不斷“變”出柳州推動傳統産業“二次創業”的成果,“推動高品質發展,就要讓工業老樹發出新枝,讓産業新苗長成大樹。”
(本報記者 許 晴 劉佳華)
海南
蹄疾步穩建設自貿區
“蹄疾步穩,開局良好。”3月7日,海南省委書記劉賜貴代表在代表團開放日上向境內外記者介紹海南自由貿易試驗區、中國特色自由貿易港建設情況。2018年4月以來,海南推進自由貿易試驗區和中國特色自由貿易港建設過程中,一系列工作舉措正在得到落實,“自貿區建設嚴守生態底線,謀定而動,調整産業結構,堅持制度創新。”劉賜貴説。
海南省省長沈曉明代表説,海南經濟結構正在好轉,經濟品質有所提升;去年全省GDP增長5.8%,扣除房地産後,實際增長7.6%,地方公共收入增長11.7%。
海南思坦德科技集團有限公司董事長韓金光代表建議,海南應注重農業方面的科技投入,讓科技創新成為海南經濟發展的新引擎。
(本報記者 溫素威 閆 旭)
陜西
利用樞紐擴大開放
“陜西是一個充滿活力的地方,是實施‘一帶一路’建設的重要節點,高鐵直達4個直轄市和15個省會城市,64條國際航線連通全球26個國家。”在3月7日舉行的陜西代表團開放團組討論會上,陜西省省長劉國中代表説。
中國鐵路西安局集團有限公司黨委書記、董事長劉生榮代表説,“西安是古絲綢之路的起點,也是陜西中歐班列(西安)的出發點,去年中歐班列(西安)開行班次是前一年的6倍。”
“我們要圍繞著國際化、法制化、便利化這條路走下去,把政府的服務做得更有溫度,更加符合老百姓和市場主體的要求。”陜西省委常委、常務副省長梁桂代表表示。
(本報記者 周小苑 張丹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