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娜總感覺自己像是做了一場夢。夢裏最常出現的場景,是在西安火車站那個“兩眼一抹黑”的早上——除了一個行李袋,她和丈夫楊德兵一無所有、一窮二白。
西安接納了這對異鄉人。8年時間,他們從一間修鞋店做起,同時帶領老鄉們一起闖西安。
學修鞋花了一整年時間
西安曲江大道,這家15平方米大的鞋具護理店,極不起眼。“開店時,曲江大道還沒有這麼寬,兩邊都是雜草。”昨天下午,王娜坐在店門口給一雙皮鞋改色。她33歲,湖北十堰人,2011年來西安學修鞋。
來西安,多少有些“闖蕩”的成分。她和丈夫盤算著,在這裡打打工,學一門手藝,至於能否留下來,“當年想都不敢想。”
在木塔寨,兩人租了一間房子,每天睜開眼的第一件事,就是出門找工作,“像兩隻無頭蒼蠅,白天轉到晚上,沒有頭緒。”王娜的堂哥在西安打工多年,他給王娜指了一條路:學修鞋。
“一個人每天洗30雙鞋,全部都是手工清洗,從我內心來講,是很抵觸的。”王娜跟著老師,硬著頭皮學,從基礎的擦鞋、洗鞋開始,到貼鞋掌、釘鞋跟、上色、翻新,整整花了一年時間。
這些步驟,聽起來簡單,但要求的技術含量很高。比如,一雙皮鞋蹭掉一塊皮,在翻新處理時,熨燙、烘烤、拋光、上蠟,至少需要一週時間。這同時也是一個重體力活,“幹完一天,渾身酸痛,兩條腿每天都是腫的。”
2012年,“學成出師”的王娜和丈夫,拿出僅有的積蓄,和親戚朋友們東拼西湊,開了第一家店。開店一年後,王娜開了第二家店,新店由丈夫經營,目前會員顧客近3000人。
一家人正式落戶西安
王娜説,皮革産品的工藝、材質不同,護理方法就不同,“要考慮合適的天氣、溫度,甚至不同時間段。比如有的包,在夜裏或者下雨天護理,效果就不理想。”
一次,一位男客人拎著一雙皮鞋進來。“我這鞋花了18萬元,你給我貼一個鞋掌,”男客人態度並不好,“如果你搞砸了,可要賠我。”王娜沒有退縮,接下了這單生意。幾天后,男客人來取鞋,大吃一驚,“小姑娘,竟有這般手藝。”
生意逐漸有了起色,越來越多的湖北老鄉來西安“投靠”他們。夫妻倆擴大了經營範圍,一邊開始涉足洗衣服、皮具護理、奢侈品護理,一邊開始帶徒弟。迄今為止,他們先後帶出了12個徒弟,這些徒弟都是湖北老鄉,都是年輕人,已分別開了12家連鎖店。
“西安是一塊福地,大家一起發家致富。”王娜説,老鄉們都願意來這裡打拼,因為西安的機會多,因為西安人厚道好相處。
夫妻倆也在西安南郊買了套房,將兒子從老家接了過來。去年3月,他們一家人正式落戶西安。拿到戶口本那天,王娜哭成了淚人,“再也不是異鄉人了”。(記者 宋雨 黨運 實習生 杜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