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古學者在遺址區現場教學。(受訪者供圖)
黃土高原上的史前超大型聚落遺址?疑似中國最早的“宮城”?中國最早的瓦類建築材料?……近日,由陜西省考古研究院、西北大學文化遺産學院、延安市文物研究所共同發掘的陜西延安蘆山峁新石器時代遺址入選“2018年度全國十大考古新發現”。
“全國十大考古新發現”由中國國家文物局委託中國文物報社、中國考古學會主辦。評選始於1990年,有“中國考古界的奧斯卡獎”之稱,主要集中展示過去一年中國考古最新成果,呈現中國考古新理念、方法和技術。
發現4500年前都邑遺址
4500年前的“宮城”到底什麼樣?蘆山峁遺址究竟藏著哪些故事?蘆山峁遺址為陜西省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位於陜西省延安市寶塔區李渠鎮蘆山峁村西北側的梁峁上,是繼神木石峁遺址之後的又一重大考古發現。
該遺址最突出的亮點便是發現了可能是年代最早的宮城。遺址核心區的多座人工臺城及其構建的規整院落,可視為中國最早宮殿或宗廟建築的雛形。對於研究中國聚落、都邑形態演變和早期禮制的發展具有重要作用。此外,中軸線對稱的設計理念,對夏商周時期及以後的宮殿佈局産生了深遠的影響。
在大型房址附近的堆積中,還出土了中國最早的建築材料——筒瓦和槽型板瓦。這一發現,將中國使用瓦的時間提前至廟底溝二期文化晚期。夯土中大量玉器奠基現象的發現進一步證明了其與周邊地區普遍流行以玉為禮的現象,背後可能隱藏著精神思想層面上的價值認同。
蘆山峁遺址為認識龍山時代晉陜高原人群流動、社會變遷、中原與北方區域互動,乃至探索中國史前社會複雜化進程、文明起源和“早期國家”的形成提供了重要資料。其對於研究中國聚落形態演變和早期禮制的發展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是探索中國社會複雜化進程和國家起源的重要載體。
填補兩大史前考古研究空白
作為一處龍山文化早期(廟底溝二期)高等級的中心聚落,蘆山峁遺址的發掘填補了時間和空間上的兩大研究空白。
“在整個大河套地區,石峁遺址的發現意義重大,其年代整體處於龍山文化晚期。而石峁遺址出現以前,河套地區社會面貌、特別是社會結構又是什麼樣的呢?對此,我們的認識並不清晰。”西北大學文化遺産學院蘆山峁田野考古帶隊老師翟霖林介紹,“蘆山峁遺址的發現,正好填補了龍山文化早期高等級聚落的空白,表明在距今4500年左右的文明起源關鍵時間段裏,也存在著規模宏大、佈局嚴謹、規制嚴整的高等級聚落。”
此外,蘆山峁遺址的空間意義也十分重要。遺址所處地理環境為黃土高原的南部邊緣,延河流域的中游,正好是一個特殊的地理交接帶。“在南北方向上,蘆山峁遺址剛好位於石峁與西安(關中)的中間;在東西方向上,基本位於陶寺與隴東之間,這個點將整個大河套相對鬆散的地區串聯起來,是周邊文化、人群互動的一個交匯區域。”翟霖林説。蘆山峁遺址的主體文化面貌是關中地區的廟底溝二期遺存,同時在文化因素中也包含了周圍諸多文化的特徵,顯示出了文化面貌的複雜性。
第4次入選“全國十大考古新發現”
2016年至2018年,由陜西省考古研究院主持,聯合西北大學文化遺産學院、延安市文物研究所在蘆山峁遺址開展考古工作。西北大學主要承擔了營盤梁城址的南門址、大型中心建築、兩側排房的發掘工作,並對庭院中心進行了解剖發掘。在發掘工作期間,考古隊還對發掘區周邊地區展開考古調查工作,發現灰坑、房址、墓葬等多處遺跡。
長時間的野外考古是一項艱巨的工作,除了需要每天攀爬綿長崎嶇的山路外,更要忍受夏天烈日的暴曬和冬天零下十幾度的寒冷。“2017年的發掘工作持續了5個月之久,一度讓大家感到十分疲憊,特別是對於此前沒有參加過田野考古工作的同學來説,更是意志和體力的考驗。”“但大家都堅持下來了,從來沒有過任何怨言,始終保持著樂觀的態度。”談及考古隊員的成長,翟霖林滿是自豪。
“2016年,玉璇璣的發現,令當時所有人都難以忘懷。之後排水溝、大房子、瓦、更多玉器等遺跡遺物的發現,更是給了我們極大的信心。”西北大學考古隊員們配合相關單位展開長期調查、發掘,並對發掘資料進行系統整理、核對,完成出土遺物的統計、修復、繪圖等工作,形成了對整個遺址的初步認識。
西北大學參與蘆山峁遺址考古工作的師生累計超過30人次,以在校博士、碩士研究生為主。“此次獲評十大考古新發現,是對我們考古工作的高度認可。項目的順利開展,與陜西省考古研究院和我校長期以來的支持分不開,這項榮譽是屬於集體的。”翟霖林説。
此次入選“2018年度全國十大考古新發現”的項目中,有5項是由西北大學校友主持。
陜西延安蘆山峁新石器時代遺址項目,已是西北大學文化遺産學院參與發掘的項目中,第4次入選“全國十大考古新發現”。此前,西北大學與甘肅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等單位聯合發掘的甘肅禮縣大堡子山遺址入選“2006年度全國十大考古新發現”,與新疆維吾爾自治區文物考古研究所等單位聯合發掘的新疆巴裏坤東黑溝遺址入選“2007年度全國十大考古新發現”,與甘肅省文物考古研究所聯合發掘的甘肅臨潭磨溝齊家文化墓地入選“2008年度全國十大考古新發現”。與文博行業科研機構的合作模式,對西北大學考古學科建設,特別是“世界一流學科建設”起到了良好的推進和支撐作用。(記者 張瀟 通訊員 馬雪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