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奶奶堅守報刊亭28年
董教授是在昨天早上8點半,從蘭蒂斯城的家中出發的。一站路的距離,他顫巍巍地走了半小時。9點,到了興慶路的這家報刊亭前。還沒等他開口,4份新鮮出爐的報紙,已經疊放整齊,由報刊亭主人李奶奶交到他手中,“早備好了,一份不少。”
報刊亭曾是西安標誌性民生工程
28年前,董教授還是個中年人。他喜歡穿風衣,頭髮梳得一絲不茍,每天都是騎著自行車來買報紙。
就像一位陪伴了城市幾十年的老朋友,報刊亭見證了這一切,也記錄下了發生在每位顧客身上的變化:有的人學成出國、衣錦還鄉;有的人戴上了助聽器;有的人則離開了。
連經營報刊亭的李奶奶也已經83歲了。她1956年進入郵政系統工作,1991年退休,同年開了這家報刊亭,是西安最早一批報刊亭的從業者,也是目前最年長的“賣報奶奶”。“沒錯,讀報的人的確在變少。”她戴一頂棗紅色禮帽,圍著粉色紗巾,精神矍鑠,刻意提高了嗓門,“但只要報刊亭存在,總會提醒人們,還有更值得信賴的新聞在紙上。”
李奶奶記得,1991年前後,報刊亭剛在西安興起時,曾一度被作為“全市標誌性民生工程”推廣,吸引了很多城市的人前來考察、學習。1993年,賈平凹小説《廢都》出版,一時“洛陽紙貴”。為了讓顧客早點買到這本書,她每天一早跑去解放路圖書大廈排隊進書,再用自行車馱到報刊亭。當時可謂盛況空前,“進多少本,賣多少本。”
幾年以後,報刊亭迎來了大整治,“要求退出城市主幹道,向背街小巷發展。”迫於無奈,李奶奶的報刊亭挪到了附近交大一村的院子裏。再後來,報刊亭進行提升改造,她借機搬出院子,固定到了現在的位置,並堅持每天早上7點半營業,下午6點打烊,全年無休。“雖然挪了兩次,但顧客並沒有因此而流失,這也提醒我,只要我還能動彈,報刊亭堅決不關門。”
興慶路上,梧桐參天。報刊亭不遠處就是西安交大,老師、在校家屬、學生、固定訂戶是這裡最重要的顧客群體。為此,除了常見的黨報黨刊之外,報刊亭還經營著很多英文報紙、雜誌和學術期刊。
“寬容包容才能繁榮發展”
李奶奶的報刊亭沒有二維碼,只收現金。維繫著主顧關係的,除了彼此的信任、默契之外,還有雙方對於“讀書看報”這個生活方式的堅守。
記者採訪時,兩個年輕小夥來買雜誌,因為隨身不帶現金,有些尷尬。“先把書拿走,不礙事的。”李奶奶説,下次路過了,再掏錢也不急。
“如何實現公共文化服務?圖書館是渠道,報刊亭也是渠道。”一位前來買雜誌的市民直言,“文化這東西,只有強調寬容、包容,才能繁榮發展。壯大主流輿論陣地、傳播先進文化,更應發揮作為紙媒零售終端主體的報刊亭不可替代的作用。”
李奶奶對此非常贊成。和報紙、雜誌相處了大半輩子,她不僅至今仍保持著每天讀書看報的習慣,還時常提醒一些年輕顧客,少玩手機,多看書,“一本雜誌,年輕時買了,中年可以看,老年還可以看;自己可以看,還可以傳給孩子們看。”
5年前,李奶奶的老伴去世。為了堅守報刊亭,她將自家的保姆阿姨帶在身邊,每天和她一起“看攤”。保姆阿姨做得一手好飯,每天將飯做好後,從建東街的家送到興慶路。而李奶奶則寸步不離報刊亭,“這是一盞燈,得亮著。”(記者 宋雨 實習生 杜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