柳青研究會執行會長董穎夫講述他與柳青的故事 記者 郝鐘毓 攝
長安大道潏河南岸、距離柳青生前居住地皇甫村咫尺之遙的地方,就是柳青廣場和柳青文學館的所在地,也是“壯麗70年 奮鬥新時代”中省市媒體採訪活動的第一站。在這裡,大家走近柳青,凝望一代文學大師與人民群眾朝夕相處的滄桑歲月,感知他獨特的創作道路和艱辛的生活歷程。
佔地二十余畝的柳青廣場中央是柳青的雕像,一代文學大師的高大形象兀然聳立,雕像後面有一支鋼筆和三本書籍的造型,書名分別是柳青的代表作《創業史》《銅墻鐵壁》和《種谷記》。廣場上,不時有人前來參觀,表達對一代文學大師的敬仰和緬懷。
上世紀五十年代初,柳青毅然離開繁華鬧市,舉家定居至長安皇甫村,在農村紮根14年,創作出了反映我國廣大民眾走上社會主義道路,追求和諧幸福生活的長篇小説《創業史》,成為新中國文學史上具有里程碑意義的經典作品。為了傳承和弘揚柳青精神,2006年,長安區修建了柳青廣場,2016年是柳青誕辰100週年,長安區在柳青廣場又修建了柳青文學館。
柳青學生時代的成績單,柳青寫作時必穿的白襯衣,柳青生前用過的眼鏡、手錶、煙斗……走進柳青文學館,柳青的遺物、不同時期創作的珍貴書籍都讓人肅然起敬。講解員引導大家從柳青年表、柳青在長安、《創業史》書中人物及場景、柳青故居、柳青名言、各界對柳青的評價等16個板塊,全面了解了柳青的生平以及在長安創作生活的場景,感受柳青深入生活、紮根人民,傾聽群眾心聲,與人民同甘共苦的精神。
一張方桌,一架書櫃,一個兩座的硬沙發,柳青在這樣艱苦的環境下創作出了《創業史》。可以想像當年穿著中式對襟小褂、粗布鞋的柳青,經常在夜裏踱著步、思考著,一個個小説原型逐漸變得清晰豐滿起來……
“我是柳青的超級‘粉絲’!雖然沒有見過柳青,但他的文章和他的創作精神讓我深深地愛上文學創作。”在文學館,柳青研究會執行會長董穎夫動情地説起他與柳青的淵源。學生時代,董穎夫通過語文課本上的《梁生寶買稻種》“認識”了柳青,這篇文章正是節選自《創業史》中的經典片段。董穎夫對柳青十分崇敬,對《創業史》情有獨鍾。從1996年起,他自掏腰包為柳青徵地修建墓園,“從此,長安有了柳青墓園,有了紀念他的地方。”20多年來,董穎夫一直為弘揚柳青精神竭盡全力,從設立柳青文學研究會、設立柳青文學獎,再到建設柳青雕像、柳青廣場,他一直在幕後默默地四處奔走、勤苦付出。
“柳青廣場也好,柳青文學館也好,它們不僅僅是懷念柳青的一隅,更是柳青精神、陜西文學、長安文化在人們心中的寄情之處。”有事沒事時,董穎夫總喜歡來柳青廣場轉轉,望著坐落在廣場的柳青雕像,那一代作家的風貌總能讓他感到自己的心裏慢慢靜下來,一種滿足和喜悅油然而生。“柳青不平凡的人生,深入生活、紮根人民的精神,是廣大文藝家獲取創作經驗的寶貴資源。他留下了一個作家史詩般的足跡,更為我們留下了無盡的精神財富。”(記者 文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