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砭峪新村在青山綠樹下恬靜美麗。 (記者 郝鐘毓 攝)
4月16日,“壯麗70年·奮鬥新時代”中央和省市媒體大型採訪活動走進長安區五台街道、子午街道,媒體記者親身體驗美麗鄉村建設,感受新中國成立70年來時代發展變遷和百姓幸福生活。
美麗鄉村開啟村民幸福生活
一座座白墻灰瓦的二層小樓錯落有致,在青山綠樹的映襯下恬靜美麗;乾淨筆直的水泥路面,健身器材、村衛生室等設施一應俱全……南依秦嶺北麓、俯瞰關中平原,走進五台街道石砭峪新村,自然田園風光和整潔村容村貌令人稱讚。
“我們村是由原石砭峪山區的關廟村、四岔村、大瓢村、青岔村、小馬杓村、老龍橋村、羅漢坪村7個村組成,共505戶1700余村民。”石砭峪村黨支部書記董乃會介紹説,由於石砭峪山大溝深,自然條件艱苦,嚴重制約了7個村的發展。2017年10月石砭峪新村對原7個村村民進行集中安置入住,新建成的石砭峪新村佔地192畝,建設安置房460戶、安置樓6棟。
“如今,我們村村容整潔有序、民風淳樸文明、生活寬裕富足,改變了以前‘交通不便、通訊落後、村容不整潔、思想守舊’的面貌,實現了7個村的徹底轉變。”在董乃會的帶領下,媒體人邊走邊看,詳細了解村子産業發展、脫貧攻堅、移民搬遷等情況,實地感受村子日新月異的發展變化。
生活環境變好了,經濟發展也沒落下。董乃會介紹説,目前,已有95%的村民搬遷下來,街道和村上都在想辦法幫村民增加收入,他們整合資源、資金成立石砭峪新村股份經濟合作社,由合作社牽頭,依託石砭峪的生態優勢壯大中蜂養殖、香菇培植産業,發展鐵皮石斛種植,不斷壯大集體經濟、提高農民收入。“在中蜂養殖方面,有些農戶年收入達十五六萬元,而鐵皮石斛項目一年也能給村上增收20多萬元。”董乃會自豪地説道。
在村委會門前公示的“2019年石砭峪新村工作計劃”中記者看到,今年,村裏計劃再投入蜂箱1000箱並納入石砭峪新村經濟合作社,統一包裝、註冊商標;依託電商平臺銷售蜂蜜,擴大石砭峪新村知名度,打造石砭峪品牌;發展7戶村內民宿,利用新村樣板房打造原生態具有農村氣息的生産勞動旅遊項目……
垃圾分類掀起“綠色革命”
走進子午街道王莊社區,最顯眼的就是一個個高大的綠色垃圾回收箱。箱子有兩個回收通道,一個是“廢紙、塑膠、玻璃、金屬和布料等”可回收物,另一個是“廢電池、廢熒光燈管、水銀溫度計、廢油漆、過期藥品等”有害垃圾。王莊社區黨支部書記駱強輝告訴記者,這個箱子就是村裏的“垃圾銀行”,自從有了這個“銀行”,村民再也不隨意丟棄垃圾,而是開始分類投放垃圾了。
每戶村民家都有一個二維碼,這個二維碼也是村民們“垃圾銀行”的賬戶。只要將垃圾分類打包,貼上自家的二維碼後投遞到對應的垃圾分類回收箱內,就有專門的回收員通過掃碼,把積分存在村民“垃圾銀行”賬戶裏。村民就能到村裏的定點商店,按照積分的多少兌換自己所需要的生活用品。
據了解,長安通過這種垃圾分類換取積分、積分兌換商品的形式,在子午街道王莊村、北豆角村、灤鎮翁家寨、喬良寨四個村開展了“垃圾銀行”試點工作,用戶達1000 戶。實施垃圾分類後,群眾普遍反映:“街巷雜草廢物不見了,蒼蠅蚊子污水減少了,庭院廚房變得整潔了,村裏面貌徹底改觀了。”截至2018年12月31日,長安區新型“垃圾銀行”收集垃圾總積分1700萬分,垃圾減量總體積6406.71立方米,在全國率先實現了垃圾不出村、垃圾無害化、減量化65%以上,資源化利用率達98.3%。一場垃圾分類帶來的“綠色革命”展示著美麗長安的新形象。(記者 文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