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傳承在“一帶一路”上的白求恩精神
陜西日報  2019-04-18 17:15:15

  81年前,白求恩不遠萬里來到延安,冒著槍林彈雨,在極端艱難的環境中搶救了成千上萬的傷病員。1939年12月21日,毛澤東撰寫《紀唸白求恩》一文,將白求恩精神的內涵概括為:“毫不利己專門利人”“對工作的極端的負責任”“對同志對人民的極端的熱忱”“對技術精益求精”。

  如今,一批批陜西的醫生不遠萬里來到非洲,以精湛的醫術和無私的奉獻,在“一帶一路”沿線國家和地區開展醫療援助工作,傳承白求恩精神。

  4月15日,遠在非洲的房明崗通過微信給記者播放他兒子的視頻。小傢夥是2月17日出生的,當時房明崗已經在非洲執行醫療援助任務了。看著還沒有抱過的兒子,他會心地笑著,眼裏卻泛著淚光。  

  “兒子小名叫圓圓,取‘援援’的諧音。兒子成了我跟非洲緣分的延續。”房明崗是咸陽市中心醫院麻醉手術部的一名醫生,同時也是中國第34批援蘇丹醫療隊隊員。  

  5個小時的時差,8000多公里的直線距離。對房明崗來説,能通過視頻看到兒子和家人就是最幸福的事。  

  去年10月,中國第34批援蘇丹醫療隊抵達蘇丹。醫療隊由西安交通大學第一附屬醫院牽頭,由來自我省西安市、咸陽市、寶雞市、渭南市的41名人員組成。  

  “剛到蘇丹,所有的醫療隊隊員就奔赴恩圖曼友誼醫院、阿布歐舍友誼醫院和達馬津友誼醫院3個醫療點開始工作。”中國第34批援蘇丹醫療隊隊長、西安交大一附院人事部副部長郭永表示。  

  向毅是來自咸陽市中心醫院神經外二科的醫生。3月31日18時30分,正在為在蘇中資企業人員進行培訓的向毅接到了一個緊急電話。  

  “向醫生,我們需要您的幫助。有一名83歲的患者腦出血,已經處於昏迷狀態……”打來電話的是恩圖曼友誼醫院的瑞哈勃醫生,她的聲音顯得非常焦急。  

  向毅立即趕往恩圖曼友誼醫院。經過查體,該患者被初步診斷為亞急性硬膜下血腫合併腦疝,情況非常危急,必須立即進行手術。  

  “立即成立搶救小組,竭盡全力搶救患者!”郭永獲悉後,第一時間作出部署。據房明崗回憶,當時他和向毅、劉文剛、文巧芳組成搶救小組,歷時1個多小時,順利完成了手術。  

  “中國醫生在如此緊急的情況下順利完成了手術,挽救了蘇丹患者生命,我代表蘇方醫護人員感謝你們。”看到醫療隊隊員們的努力付出,恩圖曼友誼醫院院長阿明感激地説。  

  房明崗告訴記者:“我們不僅要治病救人,更要提高非洲醫生治病救人的能力。”通過對蘇丹當地醫生進行培訓等方式把更多更好的醫療技術留下來,成為所有醫療隊隊員的目標。  

  去年,房明崗在阿布歐舍醫院庫房發現了一台閒置的B超機。經過嘗試,他成功使用這臺B超機,採用超聲引導下神經阻滯技術為患者進行了麻醉。  

  “這項技術既可以保證確切的鎮痛效果,又增加了術中的平穩性、安全性,還能減少患者的術後疼痛、心肺並發癥等。以後,蘇丹當地醫生就可以繼續用這項技術造福患者了。”説起這個事,房明崗露出欣慰的笑容。  

  郭永告訴記者:“自1971年以來,我省已累計向蘇丹派遣醫療隊34批981人次;累計接診患者818.6萬人次,救治住院患者37.3萬人次,完成手術22.4萬例,極大地增進了受援國人民的健康福祉,提高了當地的醫療服務水準。”  

  在艱苦的援非之路上,我省醫療隊隊員面對酷暑、疾病,甚至戰亂的威脅,無怨無悔地將汗水和青春揮灑在非洲大地。他們用實際行動在非洲患者心中寫下一個共同的名字——陜西醫生。(記者 王國星)

編輯:吳宇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