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訪電影《我和我的家鄉》中喬樹林的原型——陜西榆林治沙英雄張應龍
來源:中央廣電總臺國際在線  |  2020-11-01 16:08:45

  國際在線陜西消息:10月29日,在“雲上解碼幸福中國”外媒記者雲參訪——“治沙還綠解碼幸福榆林”專場活動上,來自12個國家、22家主流媒體的外媒記者被榆林治沙還綠進程中,涌現出的一批批治沙英雄故事所震撼。

      陜西省榆林市地處毛烏素沙漠的腹地,經過70年的治沙努力,榆林沙化土地治理率已達93.4%,林草覆蓋率達到34.8%。在治沙過程中不斷涌現出一個又一個“全國勞動模範”和“治沙英雄”。電影《我和我的家鄉》第四單元《回鄉之路》中喬樹林(演員鄧超飾演)的原型陜西省神木生態保護建設協會會長張應龍就是“治沙英雄”中的一員。

 紮根沙漠 力爭重構生態系統

  2003年,張應龍帶著全部身家300多萬元,一頭扎進毛烏素沙漠開始治沙。多年過去,他把300平方公里無人區的植被覆蓋率從3%提高到65%,38萬畝的林草地為毛烏素沙漠帶來生機。

探訪電影《我和我的家鄉》中喬樹林的原型——陜西榆林治沙英雄張應龍

  治沙前的毛烏素沙漠 供圖 榆林市委宣傳部

探訪電影《我和我的家鄉》中喬樹林的原型——陜西榆林治沙英雄張應龍

  治沙後的毛烏素沙漠 攝影 何生業

  “歷史用1000年把草原、森林變成了荒漠,我們用70年把荒漠變成了現在的樣子。但有了綠色並不意味著沙漠‘消失’了。目前的綠色還很脆弱,還存在再次沙化的可能。只有生態系統實現了自我循環,毛烏素才有可能回到千年前的樣子。”張應龍説道。

  據了解,多年前,張應龍就開始了重構生態系統的嘗試。他的努力吸引了來自中國科學院、西北農林科技大學等科研機構和高校的專家團隊在張應龍的治沙基地開展各項研究。經過實踐,張應龍找到一種叫“長柄扁桃”的灌木兼備生態與經濟特性。“長柄扁桃根系特別發達,抓沙固土和適應能力更強,存活期長達百餘年。一旦成林,能夠長期發揮生態效益。”張應龍説道。此外,借助專家科研力量,張應龍還開闢出了長柄扁桃與紫穗槐的混交林、長柄扁桃營養缽大苗林地等多處“實驗林”並利用毛烏素沙漠天然形成的“新月狀”沙丘,試驗種植葡萄、藍靛果、藍莓、黑莓、沙地紅棗等作物,為把沙區變成“瓜果之鄉”不懈努力。

 延續力量 喜獲意外治理成果

  張應龍的嘗試還在繼續,林地中出現了讓人興奮的變化。從2013年開始,不知道哪來的榆樹種子在林地裏自己長起來了,到現在已有幾萬株,説明這裡的環境足以讓種子自己生長。隨後,野生的牛肝菌、羊肚菌,也在林地中被發現,這足以證實毛烏素沙漠的生態環境有很大改善。中國科學院院士邵明安,在張應龍的基地中發現了更為可喜“固碳”的現象,這種現象是土壤有機質含量增加、土地肥力提升的重要標誌。“把碳固定下來,土壤的肥力提升了,就能帶出林下經濟。如果這能實現,群眾就能受益。那就真應了‘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這句話!”邵明安説道。

  培育新生 喚醒生態自我循環

  除了關心毛烏素沙漠的植被修復外,林地生態系統的整體修復也是張應龍不敢放棄的“頭等大事”。5年前,張應龍在治沙基地中引進了澳大利亞特有的鴯鹋,目前這些鴯鹋已經安居繁育成功。張應龍準備將這個不斷壯大的“家族”放養在生態初步修復的基地林中用於清理樹下雜草和減輕防火壓力。未來,鴯鹋將會成為沙漠生態系統實現自我循環的重要一環。

探訪電影《我和我的家鄉》中喬樹林的原型——陜西榆林治沙英雄張應龍

  治沙基地中的澳大利亞鴯鹋 攝影 何生業

  對於生態系統的重建,張應龍十分有信心。這兩年,張應龍在毛烏素沙漠中試種了30畝水稻和2600畝穀子,東北長粒香和寧夏的珍珠米都試種成功了。“沙漠裏種水稻,因為太耗水並不值得推廣,但我就想證明,這裡有重建山水林田湖草的生態系統。”張應龍説道。近日,榆林市農業技術服務中心、榆林市農科院組織專家對千畝穀子全程機械化綠色生産技術示範田進行了隨機測産。結果顯示,示範田穀子平均畝産達到600斤。

探訪電影《我和我的家鄉》中喬樹林的原型——陜西榆林治沙英雄張應龍

  專家對穀子進行産量檢測 供圖 榆林市神木電視臺

  據了解,目前毛烏素沙地治理已經完成防沙治沙的第一步,進入護沙用沙的第二步,喚醒沙漠自我生態循環系統的第三步也在逐步邁進中。“如果有一天,毛烏素生態系統能夠自我循環了,才能説明沙漠真的消失了。”張應龍説道。(文 何生業 常廣軍)

編輯:王菲
最新推薦
新聞
文娛
體育
環創
城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