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西安出臺方案,提出“建立總規模不低於1000億元的重點産業鏈基金集群”。這是《2023年八個方面重點任務分工推進方案》(以下簡稱《方案》)裏,第一方面“著力壯大支柱産業和新興産業”中4項任務之一。
《方案》共分“著力壯大支柱産業和新興産業”“著力強化秦創原‘一總兩帶’發展引領”“著力提升城市規劃建設管理水準”“著力激發全社會發展的動力和活力”“著力推動生態環境品質持續好轉”“著力做好民生保障和社會服務”“著力傳承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著力防範化解各類風險”八方面,每方面下又細化任務共計27項,可以説非常全面了。
為什麼拎出“1000億産業基金群”來説?因為回顧西安城市發展史,此舉無論從單純的産業基金規模,還是基金招商的思路創新來説,都是一次重大突破。
創投資訊平臺投資界PEdaily感嘆説:“中國政府引導基金的2.0時代到來了。”而西安,正是這一輪新變局的“先鋒城市”之一。
西安俯拍圖
産業引導基金,是指由政府出資,並吸引有關地方政府、金融、投資機構和社會資本,不以盈利為主要目的,帶有扶持特定階段、行業、區域目標的政策性基金。從投資對象看,政府産業引導基金實質是一種“基金的基金”,即通常投資于創投機構,“引導”其進行投資,是一種“母基金”。
因為社會資本先天有逐利性,在部分領域存在投融資“市場失靈”,在這種情況下,“引導基金”可引導社會資本進入政府鼓勵的領域,比如新能源、節能環保、高端製造等。換句話説,社會資本不敢投、不願投,就由産業引導基金通過讓利、分擔風險等方式,引導大家在特定領域投錢。
另外,市場經濟條件下,政府不是市場投資主體,通過設立引導基金,可以借助政府信用背書,撬動更多社會資本參與風險投資。其次,在確定政策目標和運作方式後,由專業管理團隊篩選項目,對符合條件的項目投資,能實現“讓專業的人幹專業的事”,大大提高投資效率。最後,政府投資不佔控股地位,不干預其日常經營,在實現了政府對經濟運行宏觀調控的同時,大大減少權力尋租空間。
儘管,政府引導基金以“間接投資”為主,近年來,參與直投也成為一種新趨勢。其通過對優質企業、地方急需科技産業的直接投資,更有效實現了政府基金的“精準引導”。比如,去年西安便通過“引導基金直投+子基金投資”,累計支持了項目877個、上市掛牌企業76家。一言以蔽之:政府引導基金的設立,將能有力化解優質項目“巧婦難為無米之炊”的尷尬,讓區域的創業投資氛圍,“燃”起來。
西安的“1000億基金群”是個什麼概念?環顧國內城市,隨著我國疫情防控政策實質性調整,2022年末起,多省市便密集開展招商,“重兵”佈局産業基金群。2022年12月21日,深圳宣告將打造“20+8”産業基金群,分三個批次建立千億級産業基金群。今年1月,安徽提出設立總規模不低於2000億元的省新興産業引導基金;2月2日,《中國證券網》報道,浙江印發方案,明確推出迭代産業基金3.0版,設立五支至少百億級産業基金,即共不少於500億的産業引導基金群。
其中,安徽、浙江均為省級規劃,深圳更是我國創投發源地之一,就目前已披露的各地情況看,西安基金群的目標規模,還是相當可觀的,也側面反映出西安的決心之大。
城市景觀圖
西安為何有如此大力度?某種程度上,這是加快補齊金融短板的一個體現。
在西安舉辦的2020全球創投峰會上,國中創投首席合夥人、CEO施安平就用數據講述了很“骨感”的現實:2015年到2019年,註冊在西安的新募的創業投資基金總共59支,而同期深圳數據是924支;五年來,註冊于西安的企業,獲得股權融資的案例是1088起,涉及391家企業,涉及金額500多億,而同期深圳相關案例有10380起,涉及企業3090家,涉及金額超過4665億……
作為西安人的施安平,感慨總結説,“相對於發達地區,創業投資是西安的短板,所以就要給這個行業吃‘偏飯’,加大重視力度,那麼其未來就能對整個産業體系的平衡和發展起到帶動作用。”從西安近兩年舉措看,明顯感覺到,金融板塊出招越來越多,力度越來越大。
2022年2月28日,西安印發《關於促進股權投資行業發展的若干措施》;5月27日,西安召開推進經濟高品質發展融資對接會,會上發佈《西安市政金企融資對接工作機制》……
具體到産業基金方面。
2022年10月,西安印發《西安市促進工業有效投資若干措施》,提出設立100億元西安市工業(支柱産業)倍增引導基金;引導19條重點産業鏈鏈主企業發起設立單支規模不低於30億元的各産業鏈主題子基金,形成總規模不低於1000億元的基金集群……
4天后,西安印發《西安市打造創投生態十項舉措》,其中第一項,便是提出統籌政府出資不低於500億元,設立總規模不低於1000億元的政府引導基金體系,引導社會資本形成2000億元規模的創投基金集群,帶動項目投資規模超10000億元。
後兩份文件一夜刷屏!可見,“1000億基金群”是去年起籌劃、今年將重點推進的一以貫之的重大決策。其將以金融之力,強力助推西安的“先進製造業強市”戰略,全局意義不容小覷。
“千億基金群”將為西安帶來哪些嬗變?不妨以合肥作為一個觀察切片。
早在2000年時,合肥GDP只有325億元,排在全國第82位,屬於省會城市中的“吊車尾”。2005年,合肥確立“工業立市”定位,並逐步探索以産業引導基金,推進項目引進。相比當時大多數城市主要採取的“資金補貼”模式,其優勢很突出。補助首先較為分散,無法集中立領幫扶重點項目;其次,有部分企業在享受地方政府稅收優惠期後,就搬遷其他城市,享受新一輪稅收優惠,造成企業流失。
城市景觀圖
相比之下,政府引導基金可以讓投資更集中,集中力量辦大事,不像傳統模式那樣“撒胡椒面”。而且即使全部虧損,也就相當於傳統模式補助企業失利的結果。如果投資賺錢了,基金有成熟的退出機制,可以循環投資、孵化新項目。 如果企業想要搬遷或加大對某個競爭城市的投入,地方政府作為重要投資方,對於企業還有一定話語權。
在這種“資本招商”模式下,合肥打造了總規模超過600億的國有基金群,有效滿足了企業在不同發展週期的資金需求。
2007年,合肥拿出當時佔三分之一的財力砸面板産業,投資京東方;2011年,又拿出100多億元砸半導體行業,投了長鑫和兆易創新;其後,又先後投資安世半導體、聞泰科技、蔚來汽車。
一系列金融組合拳的結果是,在贏取較高投資回報的同時,也為合肥培植出一批高科技産業,打造出全國矚目的新興産業集群。
20年間,合肥GDP增長近30倍,入圍新一線城市和“萬億俱樂部”。其戰略性新興産業增加值佔全市規上工業比重達51.6%,新型顯示器件、積體電路、人工智能入選首批國家戰略性新興産業集群,入選數量居全國城市第四,省會城市第二,新型顯示器整體規模全國第一。
上海交大高金智庫在總結引導基金的“合肥經驗”時指出:其成功一點,是因地制宜,圍繞“深耕産業鏈”來“花錢”。引進項目均為“有的放矢”,多半是當地已有産業基礎,足以支撐項目發展。比如合肥當地特色産業是家電,對液晶顯示屏需求很大,於是合肥果斷投資京東方;而在引入京東方後,因為“有屏無芯”痛點,又大力投資晶片産業……
由此,看似步步驚心、實則運籌有方的“合肥模式”一鳴驚人。
回看當前西安,重金髮力六大支柱産業(電子信息、汽車、新材料新能源、高端裝備、航空航天、食品和生物醫藥)的思路,也是非常清晰。
西安高新區
《西安市促進工業有效投資若干措施》明確,市級相關國有投資平臺圍繞六大支柱産業分別設立單支規模不低於50億元的支柱産業專項基金;此次《方案》也明確,以“千億基金群”帶動先進製造業項目投資規模超過3000億元——方方面面,均是圍繞六大支柱産業來展開。而六大支柱産業,均已體現出強勁增長態勢。
以汽車為例,去年新能源汽車産量增加2.8倍、佔據全國份額13.8%。隨著龍頭公司集聚西安,又將推動産業鏈向鋰電池(新材料新能源)、雲軌交通(高端裝備製造業)、半導體(電子信息)等支柱産業進行領域延伸。再看電子信息産業,隨著三星二期二階段項目滿産,正推動西安高新區成為全球技術水準最高、規模最大的快閃記憶體晶片生産基地……
在此情勢下,“及時雨”的金融之力,疊加“一帶一路”支點城市、硬科技之都、創新能力西部第一城的“西引力”,又將帶來怎樣的神助攻?《方案》提出:西安2023年力爭全市工業總産值突破萬億元,六大支柱産業規模超過8500億元。
乘風破浪正當時。適逢獲批中國第四個“雙中心”、春節城市人氣榜奪魁,讓西安迎來“開門紅”,這個別開生面的2023,值得期待。(文/圖 王繼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