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際在線陜西報道(記者 柳洪華):打好供暖季天然氣保供“主動仗”,是推動我國經濟持續回升向好的國之大者,也是保障人民群眾溫暖過冬的民生大事。各大主力氣區加大增産增供力度,築牢國産氣“壓艙石”。
成立於1997年3月4日的採氣一廠,負責靖邊氣田、蘇東南區的開發和管理,目前具備天然氣年生産能力超百億立方米。
採氣一廠作業區
聚力奪氣上産“開好局”
産能建設是發展之本、增量之源、後勁所在,只有用增儲上産的實際行動,才能推動氣田高品質發展。作為長慶油田天然氣産量的“排頭兵”,自成立以來,為國爭氣、讓能源保供“底氣”十足,始終是採氣一廠不變的使命,今年第一季度生産天然氣29.49億立方米。
今年以來,採氣一廠産能建設項目組努力實現老區硬穩産、新區快上産,目前鑽機全部到位,産能建設全面鋪開;作業九區對低産井、積液井實施智慧化排水採氣措施,有效提升氣井利用率至98%以上;作業一區根據氣井管網壓力、站內處理量進行站間聯通優化調整,做到頂線生産,同時對重點高産氣井指定專人生産現場實時監控,確保産能有效發揮……千里氣區,春季奪氣上産勢頭強勁。
採氣一廠工作人員正在作業
除此之外,長停井復産是氣田增儲上産過程中最經濟高效的一項措施,用最少的投入挖出新的效益。今年以來,採氣一廠持續加大長停區塊治理力度,盤活弱動用儲量,提升有效開井數。目前,採氣一廠已對長停井的資料全面復查,評估論證氣井復産必要性,並在此基礎上初步計劃對剩餘儲量較大、具備一定潛力的氣井開展攻關治理,確保每口復産井産出“效益氣”。
通過構建以“平面擴邊、縱向擴層、氣藏調控、氣井挖潛、地面優化”為主體的五大穩産技術對策,採氣一廠氣田采收率體在原基礎上提高5%左右,激發了老油氣田穩産、上産活力。
採氣一廠工作人員正在作業
以技術創新破解資源約束
隨著低壓低産井逐年增多、排採難度增大、地面系統運行出現的新問題等難題的出現,實現上産穩産,技術創新是關鍵。
從去年初開始,採氣一廠根據産量標定及安排,先後五次針對集氣站負荷、管網輸送能力及凈化裝置處理量開展了全系統核算,為生産運行調整提供有力支撐。
同時,採氣一廠積極打造氣井全生命週期排水採氣技術體系,氣井開採時率和利用率有效提升;根據氣藏地質特徵、氣井生産動態,全面開展維護類和進攻性增産措施;加強氣井動態分析,確保氣藏的高效開發,解決、評價建産潛力區以及煤層氣實施效果和開發管理技術等問題,煤層氣新領域勘探得以拓展,氣田穩産能力進一步夯實。
採氣一廠工作人員正在作業
此外,採氣一廠積極進行數字化轉型,在監控中心集成了數據傳輸、自控系統等9項數字化配套系統,構建起了“全鏈條遠程管控網”,産量調配精準度、流程切換速度、異常處置效率大幅提升,實現監控、管理、資源調配的全面升級,為氣井穩産、上産夯實了底氣。目前,採氣一廠集氣站已實現動設備遠程控制,氣井智慧化措施有效率達93%,人工調參工作量減少92%。
未來,採氣一廠將繼續通過加快推進探勘領域建産、開展技術攻關等有效舉措,用全力做好産量穩增長來兌現保供諾言,推動形成高品質發展的萬千“氣”象。(圖片來源採氣一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