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振國在地圖上指出自己的故鄉 本報記者宋雨攝
白振國彈琴
高中畢業,白振國從土耳其來西安上學。本科畢業後,今年9月,他將成為西北大學戲劇影視學的一名碩士,“我更樂意當一名旅行者和探險家,”他説著極標準的中文。
在西安生活了5年,白振國已經成為了“中國通”,不僅寫書,他還練書法,練習彈古琴,學習各地方言。
寫書推介中國
和西安的緣分,源於2009年。
當時,15歲的白振國還在上高中。放暑假時,他去了雲南、寧夏、北京和西安四個地方,“很震撼,”這個語言專業的高中生,雖接觸過中文,但是對中國的印象,大多是概念性的,“神秘而古老。”
中國之行,打開了白振國認識世界的一扇窗戶,讓他學會了用不同視角去看世界,與不同價值觀的人交流——這與他身上自由包容、進取理性的精神,達到某種契合。
2012年,白振國到了中國,進入陜西師範大學學習漢語。“如果中國是一棵大樹,西安就是這棵樹的根。”在一年的漢語學習期間,白振國在西安交朋友、看展覽、逛景區,用一個土耳其人的眼光,閱讀和認識這座城市,“作為古代絲綢之路的起點,西安古老而現代,我愛這種文化氣息。”
一年後,白振國進入了西北大學。大學期間,他從西安出發,在中國西部7個省區進行了51天的旅行,行程3萬多公里。
旅行結束後,他將沿途用鏡頭和文字記錄下來的照片、感想集結成《51天中國行》一書,展示了對中國西部獨特的觀察視角和認知能力。除了中文版,白振國還將此書翻譯成土耳其語,讓更多土耳其人了解中國。
“希望讓更多人懂得包容”
“文化的交流,千絲萬縷、博大精深,但是基礎一定是彼此了解。”昨天,白振國告訴三秦都市報記者,在大學期間,他深刻感受了中國人和外國人的思維方式、認知角度、飲食文化等方面的種種差距,“我不覺得通過這本書可以改變這種差距,我只想客觀而真實的講出來我眼中的中國是什麼樣。”
去年暑假,他帶著大學老師一家三口,暢遊土耳其,盛情推介自己的故鄉和文化,“別説是普通人,就是大學老師對土耳其、對歐洲文明也並不了解,這也更加堅定了我的想法,要當一座橋梁。”(文/圖 記者 宋雨 實習生 贠怡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