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家住涇陽縣擋駕橋村的張航科來説,最近好事接連不斷,縣上先是發給他3000元創業獎勵款,隨後又為他申請了8萬元的創業貼息貸款。今年28歲的張航科家庭生活困難,父親和哥哥都是智力殘疾,母親常年臥病在床。前幾年,一個偶然的機會,他接觸到家電銷售、維修行業,經過幾年的辛勤努力,他開始經營家電銷售、維修。他的維修技術在當地已小有名氣,並成為貧困戶中的創業明星。如今,政府的支持和鼓勵,更加堅定了他通過走創業之路實現脫貧致富的信心和決心。
近年來,涇陽縣緊緊圍繞市場、政府和勞動者三要素的有機融合,建立起就業幫扶的長效機制,通過為貧困戶集中開展就業技能培訓、提供保姆式就業服務、開闢公益性崗位等舉措,打通多條就業路徑,確保小康路上不讓一個貧困戶掉隊。
7月9日,3輛大巴載著近60名貧困戶到縣內11家企業找工作。“縣人社局給我打了好幾次電話,説雇車帶我去企業參觀,看上了就能當場簽用工協議,今天來一看,真不錯,離家近,錢還不少掙。”在現場與企業簽完用工協議的興隆村村民魏兵院高興地告訴記者。
活動當天就有27名和魏兵院一樣的貧困戶實現了就業或者達成就業意向。今年上半年,涇陽已召開就業脫貧專場招聘會8場,累計參會企業326家,提供就業崗位7000多個。
為了把對貧困戶的“輸血式”救助轉變為“造血式”幫扶,該縣組織縣衛校、職中等6個培訓機構在全縣8個鎮為393名貧困戶舉辦了36期貧困勞動力就業技能培訓班,圍繞養殖技術、果樹種植等內容進行技術培訓,通過通俗易懂的講解讓他們快速掌握一門産業就業增收技能。培訓結束後,對成績合格的學員發放培訓合格證書,對參加培訓的貧困戶每天發放交通和生活補貼50元。
社樹村村民王勇江因為妻子患有白血病,不能外出打工,就靠幾畝果園艱難度日。“有很多像王勇江這樣因為照顧家庭無法離鄉,或因為無業可扶、無力脫貧的‘三無’貧困戶通過市場渠道難以實現就業,成為就業脫貧最難幫扶的對象。”涇陽縣人社局主管就業脫貧的副局長王勇軍介紹,“針對這個問題,我們利用縣級財政扶貧專項資金和就業補助資金,在全縣65個貧困村特別設立就業扶貧公益崗位,安置了131人,同時,整合縣級扶貧專項資金,在全縣134個行政村另外設立公益崗位安置268人,招錄生態護林員60名,通過兩項資金共安置貧困戶459人。”“如今,我在村裏負責巡邏、澆樹,每天工作3小時,一個月就有600元錢的收入,既能照看家裏,還能在村裏打個零工補貼家用。”説起現在的日子,王勇江露出了久違的笑容。
為了激發縣域內各類經濟主體參與就業脫貧的積極性,提供就業崗位,幫助貧困群眾實現就業。涇陽縣大力培育和發展日新農業開發有限公司、鑫虎蔬菜專業合作社等一批就業扶貧基地,並通過資金激勵和宣傳鼓勵,吸引企業加入到就業脫貧工作之中。(記者 張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