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家家入社 戶戶有股 洋縣草壩村“三變”改革調查
“這是我們村的黃金梨、有機黑米、有機紅米、黑米酒……”8月10日,在洋縣草壩村綜合服務樓的商品展銷廳,村黨支部書記劉開昌如數家珍。這些農産品,去年僅通過電商平臺就賣了620多萬元。
洋縣紙坊街道辦草壩村,這個位於國寶朱鹮保護區核心區的村子,以“合作社+公司+基地+農戶”經營模式,讓資源變資産、資金變股金、村民變股東,實現了家家入社,戶戶有股,村民收入、鄉村治理、公益服務、組織建設多方共贏。2016年,草壩村級合作社實現銷售收入5600萬元,村集體積累收入82.6萬元,社員每股現金分紅3800多元,較3年前分別增長154%、588%、342%,入社會員增加到467戶,固定資産過億元,農民人均年可支配收入1.15萬元,村民們真正嘗到了農村改革的甜頭。
小小合作社,緊連大市場
6年前,當了半輩子農民的劉明麗入股加入村上剛成立的朱鹮湖專業合作社時,還有些忐忑。如今,成為“股東”的他談起合作社帶動農戶興産業闖市場,讚不絕口。
2009年,村黨支部書記劉開昌牽頭成立了朱鹮湖專業合作社,依託當地資源優勢,發展種植有機水稻、有機油菜、有機梨。合作社開了幾次社員大會,確定由15名村幹部帶頭,以“每戶限一股、每股限一人、現金入股”的模式,每人出資50元作為1股發展産業。分紅以“2+2+6”模式(即20%現金分紅,20%留存集體,60%依據土地所産糧油果産量和合作社整體經營利潤進行二次分紅)平均量化社員,按比例進行收益分配。
為壯大合作社經濟體量,2014年,合作社每戶每股增加到1000元,2015年,每戶每股增加到1萬元,擴大和增強了合作社的規模和實力。
草壩村最大的優勢,就是地處朱鹮保護區,自然環境是其他地方無可比擬的。草壩村把自身生態優勢和市場的需求緊密結合起來,瞄準高端有機大米,大力發展有機農業。全村申報認證有機水稻生産基地2300畝、有機梨1300多畝、有機油菜2500畝、大櫻桃300畝,年産有機米800多噸、菜籽油和香油260噸,有機産業發展呈現出多業並進的良好發展態勢。
生産過程中,合作社按照有機農業生産規範,統一籽種、統一施肥、統一管理、統一銷售。在田間地頭設立230多個監控攝像頭,全程動態監管生産流程。此外,嚴格産品品質追溯,對生産基地劃片定人,在銷售的農産品包裝上標注生産人姓名,建立嚴密的産品追溯系統。通過這些舉措,既保證了産品品質,又提高了客戶信任感、滿意度。
今年,合作社統一標準化種植的黃金梨賣價高達每公斤12元,有機糧油在市場終端價每公斤達到160元,售價比普通農産品高8至10倍還供不應求,一舉走出了“增産不增收、豐産必滯銷”的怪圈,實現了優質高效。同時,合作社對國家財政補貼及社會捐助資金,實行資産量化、資産入股,合作社經濟體量不斷增加,實現了合作社增收達效。
如今,不僅草壩村戶戶加入合作社,還輻射帶動韓家灣、周家坎、孤魂廟等鄰村284戶群眾入社,吸引力越來越強。持股社員除每年固定領到600元保底入股紅利外,還有90公斤有機大米、6公斤有機菜籽油、每畝3袋有機肥及水稻、油菜種子等實物分紅。
集團化經營,帶動更有力
“加入合作社,銷售不犯愁。”以往梨成熟的時候,社員劉明麗都要盤算著如何才能賣個好價錢。“城裏鄉下兩頭跑,忙得焦頭爛額,也不一定能全賣出去。自從加入了合作社,梨全部賣給合作社統一銷售,一下子省心多了。合作社收購比市場價還高出30%,我們賺得也多了!”多年來賣不上價也難賣出去的梨和水稻,如今成了大家增收致富的“金蛋蛋”。
跟一般合作社不同的是,草壩村朱鹮湖合作社對社員生産的有機産品和入社股份進行捆綁整合,走“合作社+公司+協會+農戶”道路,成立了3個協會5個公司,進行集團化運作。
“我們組建了農技服務協會,統一負責有機産品技術標準;農村經紀人協會,專門負責拓展有機産品銷售渠道;互助基金協會,負責資金盤活,解決社員借貸。”劉開昌介紹。除此以外,合作社還組建了演藝、建築、物業、銷售、勞務輸出5個公司,發揮各自職責職能,積極為社員解決生産生活中的各種困難。互助協會對村上關保存、王紅斌等5戶貧困戶進行股份增股免費入股;社員王萬枝從互助基金協會貸款6萬元,購置聯合收割機等兩台農用機械,年勞務收入5萬多元……合作社組織已成為社員發展農村經濟的“娘家人”。
合作社不僅擴大經濟總量,還延長産品行銷鏈,加強與陜西供銷聯社、天貓、京東等機構和各大電商平臺強強聯合,2016年平臺銷售額達620多萬元,有機産品跨入了現代物流行銷新時代。
合作社還依照股東建議,一次性流轉大櫻桃有機園區土地219畝,集約生産效應顯現。一部分農民從土地中解放出來自行創業,一部分有技術的農民走向市場,合作社經營也從一二産向三産轉型發展。依託合作社,村上大力發展農産品加工、倉儲、觀光農業、鄉村旅遊,編排具有當地民俗特色的漢調桄桄、懸臺社火、眉戶唱腔等劇目,開發出筼筜、竹煙灰缸等特色旅遊産品。今年油菜花節期間,草壩村日接待遊客量突破10萬人次,全面提升了農業綜合效益。
組織強了,村莊美了
許多村民沒有想到的是,草壩村現在的居住環境比城裏還要美:道路平坦寬敞,路旁綠樹成蔭、流水潺潺,一排排整齊的二層小樓掩映在青山綠水之中。
“過去不發錢或洗衣粉啥的,就沒人去參加會議,現在成了股東,就要積極參與村上的事哩,畢竟合作社賺錢了,我們的分紅也就多了!”村民王建紅給記者説著“大實話”。現在,草壩村支部黨員從2005年的30人發展到現在的68人,每年要召開8次以上的全體村民大會,每次到會人數都在800人以上,佔全村人口的90%。
為進一步改善群眾生活,草壩村投資近200萬元修建了村綜合服務樓,配套建成了規範化衛生室、計生服務室、圖書閱覽室等活動場所,安裝了3個電子顯示屏和籃球、乒乓球、健身器材等文體設施;投資252萬元,修建了村幼兒園;斥資8萬元買斷了有線電視轉播權,免費為村民轉播電視節目,家家戶戶安裝了“衛星鍋”。群眾上學不愁、看病不難、出行方便。(本報記者 齊卉 韓富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