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際在線陜西頻道消息:“以前,社區要一份單位黨員的基本信息,還得有縣上的文件,不然,人家懶得理你。現在好了,我們和駐區單位簽訂有共駐共建協議,説話有人聽,難事共同辦,辦事效率也明顯提高了。”9月11日,説起城市基層黨建帶來的便利和好處,陜西省商洛市商南縣東崗社區黨委書記李根武興奮之情溢於言表。
以前可不是這樣。一段時間以來,體制不暢、機制不活,條塊分割、各自為政,統籌不力、資源浪費,服務單一、品質不高等問題,成為制約商南縣社區黨組織工作的主要“瓶頸”。
如何抓好城市基層黨建、以黨的建設引領社會治理創新,促進經濟社會健康協調發展?
對於這一新命題,商南縣委書記許水兆給出了答案:“要重點謀劃和推進城市基層黨建工作,構建城市基層黨建新格局。要把城市基層黨建作為商南縣黨建的重要抓手,以城市基層黨建推進‘4+3’各領域黨建,努力打造具有商南特色的基層黨建品牌。”
沿著這樣的指引方向,近年來,商南縣把城市基層黨建作為黨建的“一號工程”,堅持理念創新、思路創新、實踐創新,按照“系統規劃、重點突破,抓點示範、梯次推進”的思路,夯實縣委、街道黨工委、社區黨組織“三級責任”,探索出“四化五聯”城市基層黨建新模式,構建起多方聯動、多元共治的城市基層黨建新格局,增強了黨在城市基層的滲透力、凝聚力和影響力。
“三級聯動”實現“協同發力”
如何在體制機制上創新突破?如何科學構建體系、提升運行效能?如何激發城市基層黨建活力?——商南縣從優化組織設置、優化機構職能入手,建立縣委、街道、社區三級組織聯動機制,實現了上下協同發力、整體系統推進。
設立“三級”聯動議事平臺。成立了由商南縣委書記任組長,商南縣委副書記、商南縣委組織部長、城關街道辦黨工委書記任副組長,城關街道辦、組織、政法、國土等12個相關部門單位主要負責人為成員的城市基層黨建工作領導小組,負責定期分析研判,定方向、定目標,系統安排部署城市基層黨建以及抓黨建促脫貧等工作。在城關街道黨工委組建了城市基層黨建聯席會,由城關街道黨工委書記任召集人,成員由街辦黨工委委員和兼職委員組成,負責整合轄區資源,定方案、定措施,推動共駐共建,研究解決社區建設、經濟發展、社會穩定等區域重大事項。在城市社區建立黨建共建聯合會,由社區黨組織書記任會長,吸納轄區內的機關、企(事)業單位、物業公司、業委會等黨組織負責人任會員,組織開展“五聯共建”,共同研究解決環境整治、設施建設等涉及群眾切身利益的事項。
這種三級黨建議事平臺,既凝聚了共識、對接了需求、匯集了資源,又實現了情感上融通、工作上互動、困難上互助,使黨的建設貫穿于基層治理,保障了城市基層黨建的整體效應。
建立“三辦”銜接溝通體系。商南縣設立城市基層黨建工作領導小組辦公室,常委組織部長兼任辦公室主任,分管副部長和縣委基層辦副主任具體辦公,負責城市基層黨建工作的協調推進、督導落實、考核獎懲。城關街道辦設立城市基層黨建指導辦公室,由街道辦黨工委副書記兼任指導辦主任,明確8名黨務幹部負責城市基層黨建的上傳下達、協調指導,開展典型培育、宣傳推廣等。社區成立社區黨建辦公室,明確4名專職黨務幹部辦公,統籌抓好組織共建、黨員共管、活動共聯等工作。
具體工作中,建立責任清單、調度通報、動態管理、督查考核等制度體系,“三辦”形成上下貫通、三級協同的聯動機制。自下而上,每週逐級上報工作動態、供需清單和問題清單;自上而下,實行“六個一”機制,即每月下發一次任務清單、開展一次督促檢查,每季開一次領導小組會、評比一次工作成效,每半年召開一次推進會,每年開展一次述職評議。
建立“四雙”互通聯動機制。商南縣出臺了建立健全街道社區與駐區單位“四雙”互通聯動機制的意見,街道社區將轄區各類黨組織納入黨建工作範圍,駐區單位主動融入屬地中心任務和黨建工作;街道社區與駐區單位定期雙向溝通會商黨建工作;街道社區考核屬地黨組織工作和評價使用幹部時聽取駐區單位黨組織意見,上級考核行業系統單位工作和評價使用幹部時聽取街道社區黨組織意見。通過雙向壓實責任、雙向溝通協調、雙向考核激勵、雙向評價幹部,有效解決了條塊相互隔離、各自為政的問題。
“四化建設”拓寬“共治路徑”
探索中,針對城市化步伐加快帶來的大量非公企業黨員、離退休黨員、大學生黨員向城市集聚,城市社區居民群體新、思想新、需求新等新情況,商南縣大膽創新,著力實施“四化建設”,以高品質黨建引領城市基層治理水準提升。
“網格化”織密組織。建立“三緣型”黨組織,構建起 “全覆蓋、無縫隙”的組織體系。設立“業緣型”黨組織,在職業相同或相近的黨員群體中建立黨組織,新建非公企業黨支部20個、社會組織黨支部31個。設立“趣緣型”黨組織,在具有相同興趣愛好的黨員群體中建立黨組織,以志願活動、文化活動為載體,開展技能培訓、培育藝術骨幹。設立“地緣型”黨組織,以主要街巷、樓宇為界,建立網格黨小組,負責網格內的黨員管理、矛盾調處等,有效延伸了黨的組織和工作觸角。
“智慧化”聯通信息。按照“互聯網+組織建設+黨員管理+服務群眾”的思路,積極探索推行智慧黨建“1+4+5+X”模式,為城市基層黨建插上了智慧的翅膀。建立黨建數據平臺,設立黨組織和黨員電子臺賬,健全社區各類人才、志願者等檔案,推行“周統計、月匯總、季更新”機制,實現黨建信息實時更新、自動統計、一鍵顯示。建立網上辦公平臺,利用“商南黨員之家”微信公眾號、QQ群等媒體,建立黨費收繳、黨員評議等功能模組,推行網上辦公、網絡會議。建立智慧服務平臺,推行網絡徵集、接單、服務、評價、反饋為一體的志願服務模式,開展點名接訪、預約服務,幫助困難群眾實現“微心願”。建立動態管理平臺,對流動黨員參加組織生活、繳納黨費、建言獻策等進行量化積分、匯總評星,實行動態管理。
“區域化”統籌管理。堅持分類施策、科學管理,推行“五管合一”模式,形成全方位、多層次、廣覆蓋的管理新格局。對居民黨員“直管”,根據黨員居住區域和活動範圍,劃定責任區、發放責任卡,引導黨員在社區管理、服務中亮出黨員身份、樹起黨員形象。對在職黨員“雙管”,實行“雙聯雙管”制度,組織在職黨員到社區認領公益崗位,開展公益服務。對退休黨員“接管”,按照屬地管理原則,將行政企(事)業單位退休黨員的黨組織關係轉移到居住地黨組織,組織開展糾紛調解、科普宣傳等活動,發揮他們的餘熱。對流動黨員“參管”,建立外來黨員登記簿,實行定時學習、定點活動、定期彙報機制,實現組織管理不漏、組織教育不松。對企業黨員“重管”,建立專人聯繫制度,收集就業意向、創業方向,開展技能培訓、提供就業信息,增強黨員的歸屬感。
“精細化”規範提升。落實“三大舉措”,推動黨建工作更加細化、量化、優化。堅持“清單化”,建立社區自治事項、依法協助事項、費隨事轉事項、負面事項“四個清單”,明確社區黨組織、自治組織、社會組織等職能關係。堅持“標準化”,分別出臺了“4+3”領域黨建工作基本規範,從組織設置、職責任務、工作運行等方面提出硬性要求。堅持“痕跡化”,對基層黨組織實行工作目標有臺賬、黨員信息有登記、教育培訓有記錄等“五有”管理,提升基層黨建工作的科學化水準。
“五聯共建”延伸“融合鏈條”
“四化建設”實現了城市基層黨建的創新。在此基礎上,商南縣按照“大黨建、大組織、大開放”理念,積極探索實行“五聯共建”,收到了區域統籌、資源共享、優勢互補、共駐共建的效果,增強了城市基層黨組織在推動發展、綜合管理等方面的功能。
區域發展實行“聯謀”。以融合協同為重點,建立“三項制度”,整合轄區內各種力量為社區發展服務。建立工作例會制度,社區聯合會定期召開會議,共議難點事項,共決社區事務。建立“兩聯兩促”制度,實行街道聯席會委員聯繫社區制度,整合社會力量,促進社區快速發展;社區聯合會委員聯繫重點工作制度,幫助解決難點問題。建立重點事項徵詢制度,對事關轄區發展的重大問題,事先徵求駐區黨組織和居民意見,廣泛聽取民意。
為民實事實行“聯辦”。組織駐區單位黨組織與街道社區黨組織簽訂共建協議238份,在4個社區組建了“愛飛揚”“百事幫”等志願服務隊28個,常態化開展“三項活動”,形成“實事共辦、要事共做、難事共解”局面。開展“四萬走訪”活動,每年組織“進萬家門、訪萬家情、送萬家暖、結萬家親”活動,對走訪的居民家庭和駐區單位登記造冊,實現“一戶一檔”,動態掌握服務需求。開展“五亮五評”活動,組織機關在職黨員到社區報到,亮身份、亮承諾、亮行動、亮服務、亮成效,開展個人自評、黨員互評、群眾測評、領導點評、社區考評,變8小時“單位黨員”為24小時“社區黨員”。開展“五助五送”活動,針對空巢老人、留守兒童、貧困家庭、殘疾人、失業家庭等重點對象,開展“助老送服務、助學送輔導、助困送愛心、助殘送溫暖、助就業送崗位”活動,為居民提供優質、全面、貼心的服務。
民主自治實行“聯抓”。著眼提升自治水準,推行“五步議事”機制,做到“居民的事居民辦、居民説了算”。多種渠道“提議題”,通過社區微信群、QQ群、樓棟留言箱等及時掌握居民訴求。多方懇談“出主意”,對收集的議題進行分類,由社區聯合會組織相關利害關係人、單位代表及居民代表召開民主懇談會,提出解決的初步建議。議事組織“擬方案”,對於重要問題,由居民議事會根據懇談會初步建議,擬定解決草案。張榜公示“開言路”,草案形成後,在社區內張榜公開,廣泛徵求居民意見。居民表決“説了算”,將制定的公約或方案提交居民代表會議,經三分之二以上同意後實施。
社會治安實行“聯防”。針對城市人群日益複雜、社會治理難度加大等問題,深入推進“三大行動”,深化矛盾糾紛排查化解,推動政府治理、社會調解、居民自治良性互動。推進接訪約訪行動,定期安排駐區單位約訪群眾,當面聽取群眾訴求和意見,現場受理和辦理群眾反映的問題,為群眾排憂解難。推進治安巡邏行動,聘請轄區“兩代表一委員”、老黨員、退休幹部等組成“紅袖章”服務隊,宣傳政策法規、治理亂設攤點、維護交通秩序等。推進平安創建行動,開展“平安樓院、平安單位、平安企業”等系列創建,營造人人創平安、人人享平安的氛圍。
精神文明實行“聯創”。以提高文明程度為重點,打造“三個家園”,共建“管理有序、環境優美、治安良好、人際和諧”的新型社區。打造“學習家園”,將每月5日、20日分別確定為黨員學習日、居民普法學習日,做到黨性教育與民風教育同頻共振,全面提升居民的綜合素質。打造“康樂家園”,常態化開展群眾性文體活動,豐富居民精神文化生活。打造“和睦家園”,訂立居民公約,開設道德講堂,引導社區居民凈化靈魂、滋養品性,構建鄰裡友好、團結互助、理性包容的新型居民關係,營造積極進取、健康向上的人文環境。
“六大保障”激活“動力源泉”
為抓好城市基層黨建,使基層黨組織有資源有能力為群眾服務,多為群眾辦實事、解難題,商南縣著力實施“六大保障”, 推動人財物和責權利對稱下沉,激活了城市社區發展的“動力源泉”。
實施隊伍保障。堅持專業優先、年齡梯次、優勢互補,配強“三類人員”,壯大社區骨幹力量。即選優配強書記,採取競爭上崗、“兩推一選”等方式,調整黨支部書記6名。配足工作人員,為每個社區配備由商南縣財政支付工資的社保、低保幹部2名,由人事勞動與社會保障局支付工資的公益性崗位人員2名。建強黨員隊伍,注重從社區工作者、返鄉創業人員、退伍軍人等人群中發展黨員,引導街區、商圈等新興領域黨員參與社區建設。
實施陣地保障。堅持資源整合、功能配套,建設“開放式”活動陣地,讓資源效益最大化。由社區聯合會負責將社區內各個單位的黨建、教育、醫療等場所、活動設施,統一標號、統籌管理,相互開放、共用共享。東崗社區投資500余萬元,建成高標準的社區黨建服務中心,面向駐區單位和黨員群眾開放。
實施待遇保障。針對社區幹部工作量大、線長、面寬的實際,按照權責統一、保障有力的思路,建立實行社區幹部工資“倍增計劃”,穩定幹部隊伍,激發工作熱情。從今年6月起,把過去正職每月2500元、副職每月2000元、委員每月1500元,分別提高到每月3000元、2500元、2000元。
實施資金保障。建立以政府投入為主、駐區單位協助、社會力量輔助的多元化投入機制,拓寬社區工作經費來源。將社區組織工作運轉經費、黨建經費、服務群眾專項經費“三項經費”納入財政預算,優先研究、優先保障、優先撥付,並建立穩定增長機制。今年,將城市社區黨建工作經費由5000元提高到3萬元,辦公經費由3萬元提高到5萬元,服務群眾專項經費由5萬元提高到10萬元。
實施出路保障。堅持幹好有前途、退崗有保障,打破社區幹部成長瓶頸,拓展他們的發展空間。抓好“三個培養”,即把志願者培養成黨員,把黨員志願者培養成黨小組長,把骨幹黨小組長培養成黨支部書記。暢通“兩條路徑”,即加大從社區書記中定向招錄公務員和事業編制人員力度,公開選拔優秀社區書記擔任街道領導幹部;暢通優秀社區工作者進入黨政機關、事業單位的通道,同等條件下優先錄用。目前,有6名社區幹部招錄為公務員或進入事業單位。
實施考核保障。堅持注重實效、傳導壓力,實行“三定三評一掛鉤”,推動城市基層黨建各項任務落地落小。即為城市基層黨建領導小組成員單位及街辦社區幹部定崗、定責、定量;把城市基層黨建納入年度目標責任考核評分內容,納入基層黨建“月考季評”內容,納入各級黨組織書記抓基層黨建述職評議內容,並與“三項機制”運用掛鉤,強化考核保障。
歷經大膽探索和創新實踐,商南縣走出了一條頗具特色的“四化五聯”城市基層黨建新路子。目前,商南縣城市社區建設邁上新臺階,服務資源更加豐富、服務效能明顯增強,社區居民的福祉不斷“刷新”,社區與駐區單位呈現出新的氣象。這些,正推動著商南縣以更快的速度邁向全國文明城市、國家園林縣城、國家全域旅遊示範縣等國字號目標。
談起城市基層黨建,商南縣委常委、組織部長彭書旺道出了這樣的感受:“我們的做法打破了過去城市黨建局限于社區黨建的慣性思維,打破了過去條塊分割、各自為政的舊格局,黨在城市的組織覆蓋和工作覆蓋有效擴大,基層黨組織的政治功能和服務功能明顯增強,黨領導城市發展、社會治理的能力顯著提升。”(供稿 商南縣委宣傳部 李治軍 江學樹 柯鑫 編輯 段曉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