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10日,記者在商南縣過風樓鎮龍山移民小區創業園採訪時看到,在金龍山鞋業公司廠房裏,二三十名身著統一服裝的員工正在縫紉機前忙碌著加工長筒馬靴。不遠處,還有華惠燈具等6家勞動密集型小微企業和30戶個體工商戶。
近兩年來,在創建省級創業型城市中,商南縣圍繞“抓創業帶就業、以就業促脫貧”思路,著力營造創業就業環境,積極搭建創業就業平臺,使大眾創業風生水起,吸納就業、助推脫貧的功效日益凸顯。
“築巢引鳳”來圓夢
為激發農民工、外出成功人士返鄉創業熱情,商南縣先後出臺了《農村勞動力轉移及全民創業五年規劃》《支持農民工等人員返鄉創業實施意見》等文件,把創業就業作為硬性指標列入全縣經濟社會發展總體規劃,納入10個鎮(辦)、相關部門年度目標責任考核範疇,建立了客商評議股長、縣級領導包扶重點企業等五項長效機制,全力支持創業、保障創業。
在用活用足國家政策的基礎上,商南縣制定了創業就業優惠政策,大力扶持創業就業。在土地徵用方面,凡屬返鄉創業用地一律優先審批、足額保障;在證照辦理上,積極推行“三證合一”制度改革,落實“一照一碼”“一照多址”機制;在資金扶持上,對認定為省級、市級以上小型微型創業示範基地的,分別給予30萬元、10萬元獎勵補助;對自主創業、合夥經營創業者提供兩年8萬至10萬元貼息貸款,對勞動密集型小微企業提供兩年50萬至200萬元貼息貸款;對符合條件的小型微利企業給予企業所得稅、印花稅、社保費和基金優惠;對就業困難人員自主創業的,給予一次性創業補貼3000元。縣財政每年預算1000萬元電商發展專項資金,用於電子商務的扶持、獎勵、培訓以及相關體系建設,積極為回鄉創業提供保障。
商南縣還積極聘請創業成功人士組建了創業指導(服務)中心、創業諮詢專家志願團和創業孵化基地管理站,建立創業項目庫,設立諮詢服務台,為創業者宣講政策、解惑答疑、規劃指導,幫助他們實現創業夢想。
搭建平臺留“創客”
位於縣城金福灣的商南縣回鄉創業孵化基地先後完成兩期工程,已有6戶企業入駐運營,生産的電子、茶葉、服裝等商品大部分出口。這裡已成為全縣最大的出口創匯基地,累計帶動就業2400人,被認定為“商洛市創業孵化示範基地”。
建設創業基地,搭建創業平臺,著力為創業者提供成長及做大做強的“沃土”。商南縣圍繞循環工業園區、精品旅遊景區、現代農業園區、新型城鄉社區“四區”和現代材料、能源電子、綠色食品、文化旅遊、倉儲物流“五大産業”總體佈局,以城區、富水鎮、試馬鎮、金絲峽鎮、過風樓鎮“四鎮一區”為依託,著力打造園區型、門面型、市場型、樓宇型四類創業孵化基地。目前,已高標準建成省市縣三級創業孵化基地15個,成功入駐孵化企業37家、創業個體戶352戶。
為充分調動返鄉農民工、未就業大學生等人員的創業熱情,推進創業型城市建設,商南縣籌措資金500余萬元在縣域工業集中區建起了“眾創空間”,內設電商産品體驗館、“創客”服務中心、電商服務中心等服務平臺,為創業者交流學習、親身體驗、實地操作提供了陣地。
這些基地和“眾創空間”就像一塊大磁鐵,將一撥又一撥“創客”吸引到商南來創業興業、成就夢想。全縣已有4076名外出務工人員帶著打工賺來的“第一桶金”和先進技術,返鄉成功創辦企業154個;創業投資額高達19億元,年産值30.5億元,佔全縣經濟總量的40%;創業帶動就業1.8萬餘人,創造勞務收入2.5億元,成為縣域經濟發展的一大亮點。
“四動”模式促脫貧
創業不僅催生出縣域經濟新的增長點,還提供了眾多就業崗位,收到了顯著的扶貧效果。
由返鄉農民工領頭創辦的神州實業公司,近兩年先後在鎮村移民搬遷安置點、人口居住集中區等地建設社區工廠4個,帶動農村勞動力就近就業170人,其中貧困勞動力52人,人均月收入1700元。
商南縣圍繞“就業一人、脫貧一戶”的目標,按照“自主創業、轉移就業”的思路,實施“政府推動+園區牽動+企業帶動+貧困戶聯動”的“四動”模式,即由政府開展政策宣傳、技能培訓,落實相關扶持政策,全面做好創業就業服務;由園區牽頭,營造環境,吸納企業入駐發展;由企業抓投資、搞經營,圍繞相關産業鏈做好産品,創造更多的就業崗位,吸納貧困戶就業;貧困戶積極聯動,根據企業工種崗位需求,參加培訓,提高自身技能,力爭實現就業。
通過推行“四動”模式,商南縣已有5526名貧困勞動力順利實現在園區、企業等地就業,有了穩定的收入來源。(記者 李嵐 通訊員 李治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