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下旬,大荔縣紅棗局辦公室工作人員接到群眾舉報:有客商在收購青棗和曬傷棗。確認情況屬實後,執法人員現場收繳並銷毀了這批劣質冬棗。沒過幾天,臨渭區下邽鎮葡萄園區又有果農銷售打過催紅素的葡萄。結果,葡萄還沒出地頭,就被下邽鎮葡萄協會和相關執法人員沒收、銷毀,並對果農、仲介、經銷商進行了罰款處理。
今年,渭南出現了一個新情況:不但各級政府加大了對劣質水果的打擊力度,果農、經銷商也有了強烈的品牌意識,主動配合有關機構打擊銷售青果、濫用激素、違規使用農藥等行為,寧可自毀劣果,也不讓“渭南水果”這一“金字招牌”倒了。
作為水果生産大市,渭南目前有“白水蘋果”“蒲城酥梨”“臨渭葡萄”“合陽紅提”“大荔冬棗”五大水果區域公用品牌,並全部入圍“2016中國果品區域公用品牌價值榜”百強,總價值達到115億元。去年全市果品出口總值達1.7億美元。
然而,這幾年不時有個別果農、經銷商為了一己私利,生産、銷售不合格甚至違法的劣質水果,讓渭南市的水果聲譽遭受巨大損失。去年,大荔縣有兩個果農將當地剛剛上市的梨棗放在添加了甜蜜素和糖精鈉的熱水中浸泡,使還是青色的梨棗顏色變紅、味道更甜,價格每公斤從一元賣到兩元左右。此事曝光後,造成全縣冬棗産業直接損失2億多元。
今年還沒到冬棗大面積上市的時間,大荔縣就在全縣設立縣、鎮、村三級品質安全巡查體系,特別是在主産區的村裏,果農和村幹部共同組建巡邏隊,晝夜不停地巡查銷售青果、曬傷果和使用違禁農藥等行為。“村上裝了18個大喇叭,一經發現有生産、銷售劣果的行為,全村就不間斷地廣播通報。”大荔縣安仁鎮小坡村黨支部書記薛安全説。目前,他們已在全村通報了十幾起影響冬棗聲譽的問題。
此外,渭南市近年來還加快建立水果品質追溯體系,近30家水果企業已將生産過程、銷售和監管等各個環節全部實現了信息透明。(記者 陳聖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