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際在線陜西頻道報道(李妍):2017年4月1日中國(陜西)自由貿易試驗區正式掛牌成立,作為三大片區之一的西安國際港務區片區,規劃面積26.43平方公里,重點建設國際陸港、商貿物流區和新金融産業示範區。經過一年的發展,西安國際港務區的面貌已發生明顯的變化,行政效能改革不斷深化、便民服務的提升、就如同蠶蛹破繭,展露新生。據了解,2017年4月1日至2018年2月底,自貿區新增企業1661戶,同比增長56%,新增註冊資本349億元,同比增長155%。
作為國內首個國際內陸港,國際港務區片區緊緊依託內陸港核心資源,先行先試,積極探索自貿區建設可複製推廣的創新成果。主要做精國際貿易、現代物流、臨港産業、金融服務、電子商務、文化體育六大産業。
為使這六大産業能夠迅速發展,西安國際港務區在一年多的時間裏,結合實際發展情況,在主動吸取其他自貿試驗區有效發展經驗的同時,不斷積極探索和大膽創新,逐步走出自己的發展之路,從而助力整個自貿區建設。
深化行政效能革命 提升便民服務效率
一年來,國際港務區不斷深化“行政效能革命”,借助網絡信息技術,讓信息、數據多跑路,讓企業、群眾少跑腿。積極探索推行“一口受理、多證聯辦”,大力推行“互聯網+政務服務”;搭建了政務中心——街道便民服務中心——自貿服務驛站三級服務體系;建設陜西省首個24小時自助政務服務區,借助“互聯網+”手段,為辦事企業和群眾提供24小時“不打烊”的自助服務。
在西安國際港務區綜合服務大廳裏,國際在線陜西頻道看到密密麻麻的二維碼分門別類整齊有序的挂在一面墻上。據了解,這裡總共有23個部門、580多項事務辦理二維碼,如果想辦理某項業務,打開手機掃一掃墻上相關二維碼就可以在線辦理,極大的縮短了辦理時間,提升了服務效率。
做實貿易便利化 建設開放大通道
西安國際港務區為了將自貿試驗區這塊“試驗田”耕耘好,創新中歐班列(長安號)運營模式,制定了“廣泛對接市場,一企一線運營”的方案,委託陸港多式聯運等公司合作運營。截至今年2月底已開行91列,運送貨物總重約10.66萬噸,基本實現每天2-3列的常態化運行。
同時,西安國際港務區完善開放大通道體系,開通了西安至中亞五國、漢堡、布達佩斯、科沃拉及俄羅斯等幹線通道,常態化開行了往返青島港的“五定班列”,基本實現中亞及歐洲地區主要貨源地的全覆蓋,在德國法蘭克福、哈薩克斯坦卡拉幹達州等地設立8處“海外倉”,初步形成了國際、國內、區域三級海陸空物流大通道體系。
加強人文交流 力促文明互鑒
今年3月,西部首屆海外文化藝術品保稅展示拍賣在國際港務區拉開帷幕。這是陜西自貿區首次運用“保稅+文化展示+拍賣”的模式引入國外文化藝術品舉辦國際交流展覽、展示和拍賣活動,在西部地區也是首創。
一年多的時間裏,西安國際港務區充分發揮自貿區和內陸港疊加優勢,積極引導企業走出去、引進來,全力打造歐亞貿易和“一帶一路”人文交流新平臺。持續加強與絲路沿線各地文旅合作,與烏茲別克斯坦塔什幹市、撒馬爾罕市、布哈拉市簽署了文化旅遊合作協議,初步完成了絲路人文交流館、絲路文化博物館的策劃設計方案。
西安國際港務區自貿辦副主任艾浩在接受媒體採訪時説:“為了加強與‘一帶一路’沿線國家之間的人文交流與文化合作,西安國際港務區成功舉辦了首屆‘一帶一路’電子商務精英培訓班,首批參訓的24名哈薩克斯坦企業家已有3名留區創業。目前正在籌建‘一帶一路’(西安)電子商務培訓基地。”相信不管是選擇留在西安選擇創業的3名哈薩克斯坦企業家,還是已經歸國的其他21位企業家,都將會成為溝通中哈貿易合作,促進中哈經濟發展的使者。
一年的時間看來有些短暫,但是西安國際港務區已經破繭並堅穩邁出了發展的步伐。未來的西安國際港務區將繼續秉承“開放、創新、合作、共贏”的精神,堅持“服務西部、示範全國”的理念,將對標國際,優化各方資源,加強各方面的建設,使其成為開放發展新平臺,內陸自由貿易港,從而實現破繭成蝶,展翅高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