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ChinaNews閱讀

“世外桃源”背後的傳承與創新

中央廣電總臺國際在線2018-05-23 16:10:30

  國際在線陜西頻道報道(王娜):“緣溪行,忘路之遠近。忽逢桃花林,夾岸數百步,中無雜樹,芳草鮮美,落英繽紛……”陶淵明的一首《桃花源記》描繪的世外桃源賦予人們對“美好生活”的嚮往。在陜西,被譽為“華夏之根”“三聖故里”“三賢故里”的渭南桃花垣憑藉文化傳承特色在諸多 “桃花”系列文化園區中脫穎而出。

  5月22日,由中共渭南市委網信辦主辦的“感知四十年·共築新渭南”融媒體主題採訪活動走進渭南市臨渭區桃花垣民俗文化園,感受這座民俗文化園在傳承與創新中不斷探索發展道路的魅力。

  【原創+三秦大地 渭南】“世外桃源”背後的傳承與創新

  環境優美的桃花垣民俗文化園(供圖 渭南市桃花垣民俗文化園)      

 傳承

  “俺今年60多歲啦,小時候跟著師父學木工,到現在也40多年了。”

  今年已年入花甲的楊王興是渭南桃花垣民俗文化園眾多手藝人之一,幾年前,桃花垣負責人王濤找到他,希望楊王興能夠聯合其他手藝人,借助自己的多年的經驗和手藝,最大程度的還原古建築原貌。為了讓古老的手工藝留存,他和70多個老手藝人,花了3年多的時間,完成了桃花垣裏建築的雕花等工作。

【原創+三秦大地 渭南】“世外桃源”背後的傳承與創新

桃花垣裏古色古香的建築(供圖 渭南市桃花垣民俗文化園)

  在桃花垣裏這樣的老手藝人比比皆是,已近古稀之年的王青霞因擅長製作被稱為非物質文化遺産的花饃而廣受遊客關注。

【原創+三秦大地 渭南】“世外桃源”背後的傳承與創新

  花饃製作(供圖 渭南市桃花垣民俗文化園)

  “俺們四個老傢夥一天能完成一對花饃,能幹事情又有工資,開心咧。”王青霞笑嘻嘻地説。

  儘管來旅遊的人對桃花垣裏特色建築和手工藝製品頗感興趣,但是這些有著悠久歷史卻極花費心思的手藝如今卻面臨著缺少傳承而日漸凋零,王濤和許多老手藝人有著一致的想法,希望通過自身的努力,把這些蘊含豐富歷史文化的老手藝、中國傳統文化製品保護和傳承下去。這既是渭南民俗文化園既定的方向,也是讓歷史遺跡留存的一個重要載體。為把關中民俗文化傳遞給外界,渭南民俗文化園一直在努力。

  創新

  “去年偶然一次機會來到桃花垣遊玩,之後覺得這裡很不錯,就想著留下了,正好也能幹自己喜歡的,何樂而不為呢?”

  80後青年徐天嬰是地道的大連人,如今卻在渭南桃花垣開了一家手工藝製作坊,主要負責紙工藝品的製作和教學,前來遊玩的旅客可以跟著她學習衍紙、造紙、紙雕等,這家小店也因此成為了文青來渭南桃花垣必去之地。

  將通過造紙過程與文創産品結合,加之提供能夠提升客戶體驗度的遊玩方式,讓傳統造紙技術能夠讓更多人了解,是一種創新的舉措。

  創新,是渭南桃花垣追尋的方向。將傳承與創新結合,也是渭南桃花垣不斷探索的模式。這樣一個集古建、自然、人文、美食、非遺、休閒娛樂為一體的民俗文化園魅力之處太多,還需要更多的人用心用時間去感受。

  

編輯:李妍

—  相關新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