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際在線陜西頻道消息:10月13日下午,西安交通大學優秀青少年“愛國·奮鬥”科創秋令營第二期活動在西安舉行,中國工程院院士鄭南寧作“人工智能與無人駕駛”的科普報告拉開活動的序幕。此次活動由中國高等教育學會主辦,西安交通大學承辦,共有16個省市區58所中學的300余名中學生參加。

西安交大舉行優秀青少年“愛國·奮鬥”科創秋令營第二期活動現場
鄭南寧從人工智能的發展歷史談起,回顧了人工智能發展的四個階段,解釋了人工智能的本質內涵,介紹了人工智能在繪畫、詩歌、音樂創作等領域的應用與發展,分析了人工智能面臨的四大挑戰,最後,他介紹了西安交通大學人工智能與機器人研究所在無人駕駛領域的科研探索。從十幾年前無人車出了校門幾乎寸步難行,到2017年獲得中國智慧車未來挑戰賽冠軍,西安交通大學無人駕駛研究取得了長足的進步,最新版的無人駕駛汽車已基本能做到在複雜性較低的真實環境中自主行駛。正如鄭南寧所説,人工智能是人類歷史上最重要的一個演變,毫無疑問會改變人們的未來;但人工智能的靈魂和精神來自人類,因而人工智能終究只能是人類的助手。
在互動交流環節,同學們紛紛提問。來自西安市八十三中學的李珂青提問鄭南寧,如何看待人類被人工智能替代從而面臨大規模失業風險的問題。鄭南寧表示,從歷史來看,這樣的情況不會出現。從古到今,科學技術取得了驚人的進展,帶來了許多顛覆性的改變,但並沒有導致大規模失業,因為新技術會帶來新的職業和職位,人工智能技術也會創造大批新的工作,比如它的生産和維護等。同時,新技術也將推動教育不斷發展,教育的普及也會使更多人獲得適應新工作的能力和素質。
來自江蘇新海高級中學的孫昶説:“之前也看過關於人工智能方面的一些資料,聽了鄭院士報告後,理解更深入了。人工智能是未來發展的必然方向,使我們的生活更加方便,但作為一種技術,它也有兩面性,我們要注意避免它不利的一面。”
在西安交通大學機械學院,同學們參觀了機械製造系統工程國家重點實驗室。講解人員帶領同學依次體驗了3D列印展示實驗室、高速高效加工實驗室、超精密製造工程實驗室、高速機床實驗室、裝備冷去實驗室、纖維鋪放實驗室、生物製造實驗室等,講解了實驗室所進行的科研項目。西安交通大學教授徐光華做了關於“腦機介面及康復機器人研究與應用”的講座,用生動的實例、引人入勝的講解吸引了每位同學的注意力。
西遷老教授朱繼洲向同學們分享了當年西安交通大學師生從上海遷到西安的經歷,講述了西遷人許多可歌可泣的動人故事。他説,西安交通大學從上海遷到西安,是國家和民族的需要,是黨的戰略安排,“黨讓我們到哪,我們背起行囊就到哪。”朱繼洲教授表示,西安交通大學紮根西部62年,到現在已經建成了一所規模宏大、學科齊全的高水準“雙一流”大學,西安交通大學人將繼續弘揚“胸懷大局、無私奉獻、弘揚傳統、艱苦創業”的西遷精神,為中國西部的發展和中華民族的復興貢獻智慧和力量。
最後,西安交通大學副校長鄭慶華向同學們講述了高校人才招生與培養模式的改革與探索,介紹了西安交通大學本科生人才培養改革情況並與同學們進行了交流。他指出,面對目前不盡合理教育評價體系、培養模式,西安交通大學夯實立德樹人的重任,強化綜合素質培養,實施大類招生與培養,建立了通專融合的人才培養體系,實現了六大方面的改革,即真正學分制、自主選專業、自主選課制、學業導師制、第二專業制、教考分離制。
“這次活動特別有意義,能讓我們體驗到高中不能體驗的東西,提前比較全面地了解交大有哪些有趣精彩的專業和課程,感覺交大給同學們提供的發展空間無限廣闊。” 離開西安之前,來自浙江蕭山中學的姚正則説。(供稿 文/圖 西安交通大學 編輯 楊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