展廳工作人員介紹聞喜花饃 攝影 陳佳
國際在線山西頻道報道(陳佳):“聞喜見更喜,花饃勝仙饃”,這是中國文聯主席馮驥才對聞喜花饃的讚譽。1月26日,2018“新時代·新夢想”網絡媒體新春走基層採訪團來到了運城市聞喜縣花饃展廳,感受聞喜人民的花饃文化。
聞喜花饃“鸛雀樓” 攝影 陳佳
聞喜花饃是聞喜縣的傳統名點,至今已有1000多年曆史。花饃就是人工用面做成的各種樣式的饅頭,因花式多樣而得名。
“上頭糕”龍鳳呈祥 攝影 陳佳
聞喜有句古話“有饃就有事,有事就有饃”。在聞喜,每個人從出生到終老都和花饃分不開。孩子剛出生時姥姥會做“老虎饃”,象徵孩子虎頭虎腦健康成長;周歲時會做“腿腿饃”,寓意孩子學會走路;結婚的時候做“上頭糕”寓意龍鳳呈祥,其周邊的石榴象徵多子多福;到了年老祝壽時,則會做獨具特色的“百壽糕”。製作一個聞喜花饃至少需要4到5天時間,經過9大工序、100多道小工序,全手工揉捏製作而成。
花饃“中華九龍宴” 攝影 陳佳
時至今日,聞喜花饃已形成了獨特的藝術風格和完整的創作體系,共有“花糕”、“花饃”、“吉祥物”、“盤頂”4大系列200多個品種。因製作工藝的不同,聞喜花饃又可分為食用型、觀賞型和藝術型三大類型。
“花瓶”花饃 攝影 陳佳
據了解,聞喜花饃于2006年入選了山西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産名錄,2008年被列為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産。2012年,在聞喜縣舉辦的首屆“中國·聞喜花饃文化節”上,聞喜花饃一舉創造了四項世界紀錄,分別是最大的花糕——龍騰盛世大花饃、最大的面塑群像——裴氏家族的59位將軍和59位宰相、最長的面塑——飛龍和最高的面塑——龍王,一時間名聲享譽海內外。
和聲控技術相結合的花饃“孔雀” 攝影 陳佳
隨著時代的變遷和不斷地發展,花饃已逐漸成為了聞喜縣一張獨特的文化名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