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新的一年新的期待 文化看點囊括古今山西
2018-01-31 11:20:55  |  來源:山西晚報  |  編輯:薛陽

圖片默認標題_fororder_m_22_2

大同古都燈會正在緊鑼密鼓布展當中    圖片來源:山西新聞網

  新的一年有新的期待,2018年的文化期待讓我們從“2017年度全國十大考古新發現評選”活動開始。

  近日,“2017年度全國十大考古新發現評選”初評活動正式啟動,共有來自全國各地40個考古發掘和調查項目參加初評,山西有三個考古項目參選。相比往年而言,今年的評選工作更加激烈,因為在2017年度,全國經過批准的發掘項目達800多項,最終選出40個項目入圍,這些入圍項目可謂是分量十足、優中選優,匯聚了全年考古的幹貨。山西共有三個考古項目成功入選,分別為山西襄汾陶寺遺址宮城及門址考古項目、山西襄汾陶寺北墓地考古項目、山西榆社偶爾坪遺址考古項目。進入初評的40個考古項目會經過投票環節,産生25項進入終評。在“2016年度全國十大考古新發現評選”中,山西河津固鎮宋金瓷窯址位列其中,讓我們期待2017年的十大榜單上依然能有“晉字號”。

  説到考古,就想説説非遺,因為它們有個共同特點——都是從古代一路走來,在當下放出異彩。今天我們要説的不是具體的哪個非遺項目,是和一個地方的非遺工作有關,那就是陽泉成立了非物質文化遺産保護中心。

  作為非物質文化遺産項目挖掘和保護的主要單位,陽泉市群藝館從2005年起就開始承擔全市的非物質文化遺産保護工作。日前,為全面加大傳承保護力度,讓非物質文化遺産“活起來火下去”,陽泉市在群眾藝術館的基礎上,成立了陽泉市非物質文化遺産保護中心。該中心將全面負責全市非遺保護總體規劃的草擬,非遺項目代表性傳承人和非遺項目的調查、申報、評審、保護等具體工作的組織實施。趙氏孤兒傳説、陽泉評説、陽泉文迓鼓、平定砂貨燒制工藝等非遺項目都出自陽泉,如今這裡有了更專業的非物質文化遺産保護中心,相信陽泉的非遺工作會更上一層樓,推出更多的文化遺産。

  説過古老的,我們來説説現代的。

  先來看一部獲獎的紀錄片《八路軍在武鄉》。

  以豐碑、戰鬥、歌聲、支前、深情和英雄為主題的六集電視紀錄片《八路軍在武鄉》真實地描述了那段山河哀怨、民族危亡的歷史,刻畫了一種激情燃燒、熱血沸騰的力量,展示了抗日烽火燃燒在太行山上的壯闊畫卷。近日,這部深受好評的主旋律紀錄片,在河北正定舉行的第十二屆中國紀錄片國際選片會上獲得中國紀錄片文獻類一等獎。

  這部紀錄片由武鄉縣委、縣政府牽頭,聯合八一電影製片廠、中國教育電視臺共同拍攝。重新梳理了八路軍在武鄉那段波瀾壯闊的歷史,以紅色武鄉為拍攝場地,使中國抗日戰爭的宏大歷史背景與武鄉革命老區抗戰的具體典型事例有機地結合,以八路軍為線索,以革命精神為內核,濃墨重彩地展示了武鄉人民和發生在武鄉這片土地上的至今還在傳頌的故事。

  武鄉有紀錄片,高平有電影。

  日前,由高平市與山西傳媒學院等單位共同拍攝的《紅萼紛紛》在高平上演。該片是一部關於民族傳承的電影。影片關注鄉村,文物遺存、方言、藝術傳唱等都作為情感積澱的背景,從獨特的視角揭示了中華民族傳承的基因密碼。在表現手法上採用了象徵與寓言,凝視中的鄉土鏡像寫意性地完成了東方禪意與美學。同時還展示了拍攝地山西高平的文物遺存與藝術傳唱——炎帝陵、金代戲臺、上黨梆子與高平鼓書等,影片充滿了高平元素。去年10月28日,《紅萼紛紛》受邀在意大利都靈東電影節舉行全球首映。

  再來看一部開拍的微電影。

  經過近4個月的緊張籌備,日前,由陽泉市人民檢察院出品的微電影《無痕之殤》正式開機。該影片是全國首部青少年法制教育百集系列微電影《青春啟示錄》的第一部,也是陽泉市首部以預防未成年人犯罪為題材的微電影。影片從未成年人自身、家庭、學校和社會4個層面闡述預防青少年違法犯罪的舉措,在展示全市在預防未成年人犯罪工作方面所取得成績的同時,警示青少年遠離犯罪,增強法制意識,激勵青少年繼承和弘揚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

  看過電影,我們再來看看去哪過年比較好。

  2018“我們的節日·春節——平遙中國年”活動將於2018年2月8日至2018年3月3日(臘月二十三-正月十六)在平遙古城舉辦。在農曆戊戌狗年即將來臨之際,世界的平遙再次向世人發出到平遙“過大年”的誠摯邀請。今年的“平遙中國年”將圍繞喜與樂、家與國、古與今、中與外四個方面,將傳統經典和現代時尚有機交融,讓全國人民、全世界華人都能感受這一中華古老的文化娛樂活動的魅力。另外,在大同,古都燈會正在緊鑼密鼓布展當中,即將亮相。從2月8日到3月10日,綵燈將在大同古都四面古城墻上、以六個主題展區串聯各種互動類活動,在古都市民及遊客歡度傳統節日之時,營造一場絢麗的綵燈文化盛宴。

  嗯,去這兩個有文化底蘊的古城過年都不錯哦,你選好了嗎?

  最後,我們來看看在山西博物院亮相的“忻東旺藝術人生特展”。

  忻東旺(1963年-2014年),出生於河北,成長于山西,清華大學美術學院教授。他以質樸而具有個性的寫實手法,用西方油畫的繪畫技法,展現中國當代的文化風貌,凝聚著深邃的人文關懷。“回鄉——忻東旺的藝術人生”特展通過110余件作品,以及忻東旺早期的炕圍畫和玻璃畫,共同搭建了一處了解與懷念忻東旺的藝術空間。展期從即日起到3月11日,大家可前往觀看。(山西晚報記者 白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