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和順縣:“書”寫脫貧攻堅路的新時代答卷
2018-01-31 15:59:06  |  來源:黃河新聞網  |  編輯:薛陽

  黃河新聞網晉中頻道訊 習近平總書記在學習貫徹黨的十九大精神研討班開班儀式上強調,“時代是出卷人,我們是答卷人,人民是閱卷人”。山西省晉中市和順縣政務中心紀檢組長張聯赟,擔任和順縣青城鎮松垴村駐村幫扶工作隊長的一年多時間裏,帶領全村群眾,創新村黨支部+脫貧模式,壯大村集體經濟,用雙手書寫出了山村脫貧攻堅路的新時代答卷。

  在該縣城東45公里的太行山腳下,坐落著一個神奇而美麗的小村——青城鎮松垴村。距村3華里的“北山”曾是兩千多年前閼與之戰的古戰場,而“狹路相逢勇者勝”的典故就源於這裡。隆冬季節,記者驅車一個多小時來到了松垴村,柔暖的陽光透過樹木,斑駁地灑在每個村民的身上,整個村子也在周圍山川和河流的包圍中,幻化成一幅靜美的畫卷。

  自2016年底擔任和順縣松垴村駐村幫扶工作隊長以後,張聯赟便開始進村入戶對全村的基本情況進行調查了解,並記錄著村裏發展的點點滴滴。俗話説:群眾富不富,全靠黨支部。張聯赟入村工作的第一件事就是強化基層黨組織建設,在脫貧攻堅中最大限度地發揮黨支部的引領作用,轉變農業發展方式,發展壯大村級集體經濟,讓全體村民都能有一個穩定的收入,在2017年能夠實現整村脫貧。

  張聯赟依託村黨支部的號召力和信任度,創新“村黨支部+”模式,把加強村黨支部建設和發展村集體經濟紐在一起,全面實施“支部引路,黨員帶路,産業鋪路”的精準脫貧路徑,採用“村黨支部+村集體經濟+合作社+基地+公司+貧困戶的發展模式,實施了600畝核桃樹高接換優工程、120畝特色水果示範園項目和100畝林下經濟特色蔬菜項目三大産業項目;同時還拓展了養牛企業打工就業渠道。在這些脫貧攻堅項目的實施過程中,村黨員幹部在産業發展的關鍵時刻,特別是在扶貧觀念引領、産業發展帶動、新型技術推廣等方面,總是衝在前、幹在先、作表率,做給群眾看、帶領群眾幹,在全村形成了脫貧攻堅的強大合力。

  經過一年的時間,該縣松垴村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2017年,松垴村26戶建檔立卡貧困戶中在特色水果示範園打工的就有14戶,工資總收入達60000余元,戶均達4300余元。全村高接換優的600畝核桃,進入盛産期每畝收入可達3000元;種植的120畝特色水果進入盛産期每畝收入也要達到3000元。兩項産業加起來一年總收入可達234萬元,戶均增收可達36000元,人均增收可達13072元。通過創新“村黨支部+”發展模式,松垴村不僅壯大了村級集體經濟,有力推進了精準扶貧;而且走出一條發展壯大村級集體經濟、實現共同富裕的新路。

  村裏的建檔立卡貧困戶吳如梅,今年已經64歲了,只有老伴張玉英與她相依為命,老兩口身體都不太好,尤其是老伴張玉英患有關節炎,腿腳也不靈便。村裏根據她家的實際情況,吸收到集體的合作社裏打工,實現了就近就業。

  該縣松垴村通過“抓黨建促脫貧”,大力發展各種新型農村經營主體,有效地實現了基層黨建與精準脫貧雙向整體推進,2017年底松垴村如期實現整村脫貧。作為駐村幫扶工作隊長,張聯赟也將自己一年來的親身經歷和體會:包括扶貧思想、扶貧路徑、扶貧做法、扶貧成效等,點點滴滴,整理成文,裝訂成冊,《松垴攻堅之路》立體地呈現在了眾多扶貧工作者面前。

  不忘初心夢遠航,松垴情深是我鄉。千載悠悠陳古事,北山鬱鬱記華章。太行山下田千里,百姓家中谷滿倉。世上本無貧與困,精準扶貧“書”華章。”這是張聯赟在2017年底松垴村實現整體脫貧後,所寫的一首小詩,不難看出他對松垴村的精準扶貧情懷和擔當。在人生閱歷中,有一種選擇叫無悔,有一種回憶叫駐村,或許這就是張聯赟內心最真實的寫照。不馳于空想、不騖于虛聲,新的一年開始了,張聯赟又將帶領他的工作隊和松垴村全體村在致富奔小康的道路上,“書”寫新的答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