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扶貧先得扶心
2018-02-27 11:16:12  |  來源:山西日報  |  編輯:薛陽

  壺關縣五龍山鄉水池村是一個僅有百餘戶的小村子,耕地以梯田壩地為主,農民年人均收入為1700元,一年到頭就靠種玉米、穀子為生,是遠近皆知的貧困村。

  2017年,全國總工會夏成方被派到了我省壺關縣擔任扶貧幹部。這是他繼2014年12月至2015年12月挂職晉中市和順縣委常委、副縣長,任全總駐和順縣第九批扶貧工作隊隊長之後,再次從京城來到山西。

  到村不久,基層工作經驗豐富的夏成方就發現,村裏黨員年齡老化、文化水準低,黨建面臨著一系列棘手的問題。

  夏成方率先恢復了定期召開黨員會制度,編印了《水池黨建》,開設了“水池動態”欄目,建立了黨員包聯深度貧困戶制度,出臺了“兩委”幹部八不準……制度規範人、文化熏陶人、文明溫暖人,水池村“兩委”班子發生了顯著變化。

  村裏整治環境衛生,要求不能在村裏養豬,共産黨員做表率,帶頭把自家的豬圈關了;村裏水網改造工程量大,共産黨員先帶頭,幹最累最苦的活;村裏修路,共産黨員搶著幹,當義務品質監督員……每個黨員工作充滿幹勁,黨支部戰鬥堡壘作用和黨員先鋒模範作用顯著增強。

  “現在重新找到了先進分子的感覺。共産黨員的形象立起來了,黨組織的威信樹起來了,老百姓點讚的也多了。”老黨員程孝科道出了大家的心聲。

  黨支部有了活力、“兩委”有了合力、黨員有了動力。

  黨建聚起了人心,有了黨員幹部帶頭,村裏就有了內生動力,産業項目才能發展壯大。

  “扶貧就是得先扶心。未來幾年,基層黨組織的建設,致富門路的擴大,産業項目的長遠發展,鄉村治理模式的建立,文明素養的同步提升,生産生活條件的改善等等,圍繞鄉村振興戰略,都需要大膽探索,創造經驗,走在前列……”2018年1月16日,夏成方在筆記本上寫下當天的所思所想。

  多年的基層工作,使夏成方養成了白天走訪,晚上做筆記的習慣。這樣既不會落下問題,也便於思考,找到更多的解決途徑。

  對於夏成方來説,村民的信任就是他前進的動力。他常常工作到深更半夜。

  “晚上12點前幾乎沒有熄過燈。”村黨支部副書記馬書忠是個細心人,也是夏成方的“好搭檔”。在老馬心中,那盞燈亮著,他就覺得特別踏實。在老馬和村民們的心裏,這是一盞希望之燈,點亮了水池村的未來。

  半年來,夏成方就住在村委二樓的一間小屋,辦公起居在一起。寒冬臘月,組織上多次提出為他安裝一台空調,他都婉言謝絕:“我是來扶貧的,是為群眾幹事的,不是來享受的,滿足基本條件就行了。”

  如今,水池村的心氣提起來了,幹部群眾的心勁兒都往一處擰,全想著借山西省鄉村振興戰略的東風,走上富裕之路。(山西日報記者 李楠)